
自2021 年7 月國家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在“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要求之下,提升課堂教學實效、貫徹“生本教學觀”“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成為一種剛需和日常。不得不說,這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一線高中語文教師亟須醍醐灌頂的理論指導和行之有效的路徑指南。由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楊勇老師撰寫的《高中語文教學現場:一個教研員的思考和實踐》一書,正是基于一位高中語文教研員對高中語文課堂的細致觀察、敏銳思考和反復實踐,從“研什么”和“怎么研”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和切實的方法。
該書雖出版于“雙減”政策出臺前,但它在謀求課堂創新的實踐之中摸索出的有利于“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以及“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原則和方法,能夠幫助教師從教學的各個層面真正解決“教育現場”中的問題。
全書可分為兩個部分,緊緊圍繞“教學現場”這個核心,首先從教學一線出發,發現并直面問題——不僅從宏觀上對學科教育價值和語文教育教學觀進行再思考,也從中觀層面對新課標下統編教材的使用、合宜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與測評的有機結合展開了分析,同時在微觀上對把握語言與思維的關系、重視語言形式的建構等方面進行了反思;繼而從厘清語言表達的矛盾點、探尋詩歌語言的精妙、品味語言的復調效果、挖掘文本獨特之處、發現語言運用的技法、豐富語言感受等多個層面深刻把握高中語文教學的內核,以直面“教學現場”存在的問題。
接著,作者又回歸教學一線,從“教學設計”“寫作指導”“教學評價”“課例分析”“教師發展”等語文教育教學的常規工作入手,扎根于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淺出的討論。例如,作者通過劉向《新序》的課堂實錄及聽課點評探討了如何找準整本書閱讀的切入點,通過《談白菜》的課例分析強調了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思維要求應有所區分,以《哦,香雪》教學設計為例講解了如何在語言品味中提升思維品質,以《合歡樹》的課堂教學為例闡述了基于學生疑問的語文課堂的構建,以一堂古典詩詞的復習課為例展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培養,以二元對立型議論文寫作為例論述了建構關系型思辨性支架的重要性和方法。
如此種種,該書以一線教學為依托,以課堂實踐為取向,全方位地探究了從單向轉為雙向的教學設計,從當下著眼未來的教學評價,從經驗走向證據的課例分析,從主導轉向合作的教師成長。由此令“雙減”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惑和難題“從現象回歸本質”,也使得高中語文教學的革新“從形式深入內涵”,突出了思辨性、創造性和實用性,不僅有助于一線語文教師提升教學質量,也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