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言文學教育既包括文學知識和語言學知識的教授,也承擔著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精華、建立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培育人文素養的任務。只有重視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融入人文素養的培育,才能全面發揮出漢語言文學的育人作用。由鄧心強編著的《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研究》一書,正是從教材、課堂、教師、學生等多個維度,闡述了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的融入。筆者在開展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教學研究項目“《大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路徑研究”(2021jyxm1555)時對該書作了研讀。該書致力于改善課堂教學成效、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水平,有助于教師在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下探索出適宜、高效的教學方法。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分別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理論”“實用美學”“古代文學”“應用寫作”等七門課程展開了深入而具體的研究,不僅考察、分析、反思了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問題,也探討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建構與革新,并且展望了互聯網及全球化語境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同時對“以文育人”的教學理念作出了實驗性的嘗試。總體而言,該書為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的融入提供了以下兩點重要的啟示:一是教學內容的革新。在我國教育轉型的背景之下,漢語言文學教學一定要與時俱進,迎合時代的發展,因此也要求教師探索全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案,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培育人文素養,擴大學術視野,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目標。漢語言文學范圍廣泛,涵蓋內容豐富,作者在針對課堂研究后提出建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需要依照學生興趣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合理篩選出符合學生精神成長和人格發展的內容。同時,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其中,作者提出,課堂上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過于抽象和枯燥,教師可以借助課外調查、課外實踐、課外活動等形式使學生深入到良好的人文環境當中,從而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素材,同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
二是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只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習得,卻無法真正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基于此,作者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人文素質培育和情感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情感的介入讓教學更有溫度,更具人性化色彩,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此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關注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引導策略,培養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緩解學習壓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從而讓人文素養真正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此外,教師還要注意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放松身心,從而更好地達到育人的目標。
綜上所述,本書通過對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以發展的眼光探討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革新策略,為人文素養視域下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提供了富有創見的建議。其中對于課堂教學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