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凜
摘要:工業園區內的廠房種類繁多,內部結構復雜,火災擴散速度快,易引發坍塌事故。通過對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現狀做出分析,探討廠區內消防安全的不足和救援工作的難點,總結以往救援工作的經驗,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希望給以后的園區火災救援工作帶來幫助。
關鍵詞:工業園區廠房;火災救援;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工業產業穩步發展,工業園區內都會有配套的工業廠房,由于工業廠房的結構特殊,一旦發生火災,往往會對人員和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必須對工業園區廠房火災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難點,總結經驗,這樣才能為以后的救援作出科學指導。
1? 工業園區廠房的類型、火災特性以及現狀
1.1? 工業園區廠房類型
工業園區廠房按照結構特點主要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和框架鋼結構兩種,按照其生產性質可以分為紡織工業廠房、建廠工業廠房、黑色冶金廠房、化工工業廠房、機械工業廠房、輕工業廠房、動力工業廠房以和他用途的廠房[1],從空間跨度的大小又可以分為單跨梁框架結構廠房和多跨連續框架機構廠房,按照建筑層數還可以分為單層廠房和多層廠房。
1.2? 工業園區廠房火災的特性
1.2.1? 空間大、蔓延快,容易形成立體燃燒
有一部分工業園區的大型廠房,其高度在7 m以上,空間大、空氣流通性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廠房順暢,有利于煙霧擴散和火勢蔓延,如果內部存在特殊用途的電氣設備或者有易燃易爆的危險化工物品[2],一旦發生火災,火勢會快速蔓延擴散,繼而引發轟燃現象,產生更大范圍的劇烈燃燒,火勢迅速升級為立體燃燒。
1.2.2? 廠房跨度大,高溫后出現結構坍塌
有一部分工業園區內會建有大跨度廠房,由于內部范圍過大,又沒有對其進行分區防火管理。這種大跨度廠房大多為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和框架鋼結構。這種結構的廠房發生火災后,經過高溫影響,建筑構件的承重能力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進而造成對整體承重結構的改變,支撐物受力減弱,火災過程中會發生倒塌的狀況。
1.2.3? 可燃物多,釋放有毒且阻礙視線的煙霧
有些工業園區的廠房內會存放大量的工業可燃物,這些廠房發生火災后,可燃物燃燒產生劇烈的有毒煙霧,如果廠房結構不利于排煙,氣體煙霧囤積到一定程度后會阻擋視線,火場內人員會受到高溫的燙傷和氣體的毒害,濃煙給火場內人員的疏散和救援人員的進入造成很大阻礙。
1.2.4? 結構復雜,需多種救援方式結合
有些占地面積大的廠房內所涉及的生產工藝繁多,廠房建筑內配置的設施設備較多,環境十分復雜,不同的生產工藝需要各類不同的易燃、可燃、氣態、液態、固態的材料,不同工藝的生產區間發生的火情會呈現不同的燃燒形式,混合狀況下的多種燃燒狀態引發爆炸事故[3]。這種火災的救援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區間的火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救援。對不同區間的可燃物位置、設備性質、建筑結構做到熟悉掌握,多種救援方式相互結合,提高救援效率。
1.2.5? 部門多,協同作戰統籌難度大
有些大跨度廠房內的火災救援需要多部門聯合作業,救援人員復雜,給協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面積大,作戰力量分布在火場的每個地方,長時間的救援工作,對聯絡溝通、水源供給、滅火器材的補充、救援人員的給養保障這些方面增加難度。
1.3? 工業園區消防安全現狀
1.3.1? 消防安全意識匱乏,責任落實不到位
隨著各地招商引資工作的推進,大量工業園區不斷建造,有些新企業的生產建設只注重生產不注重安全。很多業主總是注重獲取更多的利益上,忽視安全生產的重要性,不能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消防安全問題,對于消防部門的監督比較隨意。其中有一些企業沒有對消防安全責任進行落實,消防工作人員和其他工種混合使用,工作內容交雜,部門管理混亂,責任劃分不清,沒有明確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和消防安全責任人[4]。有一些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沒有明確的消防管理工作章程,沒有對火災救援以及人員疏散等細節做出應急預案。企業消防安全責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沒有經過消防安全知識的學習培訓,他們本身就對安全生產缺乏認識,也不能對下屬人員的消防安全救援知識作出正確的指導。出現火災后廠區人員的自我救助能力不足,消防安全重點區域劃分不清,其中氣體管道、電氣設備等選用標準不合格、維護不到位、飛線用電、電源開關部件裸露、電器原件老化、自動防爆設備配置不全的情況仍有存在。
1.3.2? ?消防器材配置不全,維保工作不到位
新建工業園區多存在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和廠區建設進度不匹配、已有消防設施的日常維保工作不到位的情況[5]。新建園區消防基礎設施配置不全,尤其是公共消火栓、公共消防工作間配備不足、消防用水供給不足、消防裝備短缺,發生火災不能迅速撲救。一些工業園區消防供水管道流量不足、水泵吞吐量小、水壓不夠,發生火災后不能滿足救援所需要的用水。還有一些園區內的企業廠房沒有經過消防主管部門審核驗收,廠區內甚至沒有配備消火栓、滅火器、消防工作站等必備設施。尤其是公共消防設施,企業和園區對于設施的維護更換責任互相推諉,消防維保責任劃分不清,工作難以落實。
1.3.3? 園區內建筑使用性質被私自改變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有些企業為了減少經營壓力,投機取巧,無視安全生產,壓縮原有的生產空間需求,把閑置的廠房租賃給其他企業,出現一個廠房多個企業共用,車間、庫房摻雜使用的情況[6]。有些承租企業擅自變更原有廠房的建筑、功能、生產格局,導致消防安全出現嚴重問題。有些勞動密集型用工場所需要給大量的員工解決住宿問題,在廠房里搭建員工宿舍,為了節省成本,搭建材料使用了易燃物品,為了方便管理,宿舍區域只留少量通道,一旦發生火災,這些區域危險系數極高?;て髽I大部分的生產原料都是易燃易爆物品,并且很多材料具有毒性和腐蝕性,它們擁有不同的化學性質,有著不同的燃燒條件和危險性,需要不同的儲藏條件。有些化工原料互相接觸就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進而產生高溫后引發起火和爆炸現象,有些化工原料經受不住高壓或震動,受到擠壓碰撞也會發生爆炸,腐蝕性化工原料更是需要特殊的儲存方式。有些企業為了省時省力,產品和原材料隨意堆放,車間和倉庫混用,企業生產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火和電,如果這時發生火災,堆積的物品會助力火勢的蔓延,給救援工作帶來困難。
1.3.4? 企業設備、人員及環境未達安全生產的標準
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主要以化學反應為主,通常是在高溫、高壓或是低溫、低壓的條件下進行。生產要求對溫度、壓力、用量、時間、比例等條件嚴格把控,如果生產人員本身的工作技能不扎實,又或是設備質量不過關,一不留神就會出現嚴重的后果。有些企業員工流動性大,企業對于新員工的培訓不重視[7]。有些企業的生產設備使用超年限,設備沒有經常進行檢修工作,多設備間的連接密封不嚴,設施設備不能滿足高溫高壓的生產條件。以上這些情況都有助于園區火災的出現。
2? 工業園區廠房火災救援的難點
2.1? 人員密集、疏散困難、不易控制
工業園區廠房發生火災后,由于廠區人員較多,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從火場周邊撤離。勞動密集型用工場所內的人員和物資數量多,在撤離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踩踏造成嚴重事故。火災出現會給火場內人員帶來恐慌情緒,然后出現盲目跟從現象[8],給火災救援工作增加了難度。此外還有一些廠房的工作比較特殊,比如無塵車間,各個工作間相互隔離,門中有門,疏散的時候很容易發生擁擠和碰撞,給人員疏散工作帶來困難。
2.2? 障礙物多、火點隱蔽、不易攻破
工業園區的大跨度鋼結構廠房,主要以鋼結構材料為主,這種結構具有很好的機械靈動性,一般用螺栓作為框架間的連接件,內部格局復雜,不利于火災的救援。復雜的廠房結構里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生產設備,發生火災后很多火點會隱藏其中,其結構的連接又利于火勢的蔓延。這種廠房發生火災需要準備足夠的消防水帶,救援人員深入到火場內部,找到隱藏起來的火點,直擊重點才能有效控制火情。但是金屬結構的廠房吸熱快散熱慢,升溫迅速,熱輻射強,加上火災產生的有毒氣霧,阻礙救援人員的視線,救援人員必須突破層層障礙才能消滅火點。
2.3? 部分結構耐火性差、結構會產生形變
有些廠房的空間大、橫跨多個區域,在火災發生以后,部分鋼結構受到燃燒產生的高溫影響后會膨脹,即便是鋼材在高溫作用下其強度也會降低,再加上救援過程中的水冷卻,膨脹伴隨著收縮,鋼材的韌性降低。如果廠房的鋼結構存在局部破損,長時間的火災影響加劇破損程度,后續可能會發生坍塌,給滅火救援工作帶來了危險[9]。有些廠房的面積大,高度不足,排煙條件較差,濃煙加上有毒氣霧密布,火災救援難度較大。
2.4? 用水量大,供水難度大
工業園區廠房發生火災時,一般范圍較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用于滅火救援工作。火場面積較大時,需要多方位鋪設水帶等供水線路,若要進入廠房內部進行滅火作業,水帶的長度一定要得到保證,同時救援的過程中還要對鋪設在火場內的水帶實時觀察維護。滅火工作需要有大量的水源供給,如果廠房周圍沒有充足的并且位置合理的供水點,必然會對此次滅火救援工作帶來困難。
3? 工業園區廠房火災救援的對策
3.1? 配備救援車輛,強化第一出動
對于工業園區廠房的火災,在救援的時候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迅速整合能夠滅火的力量,準備好對應的救援裝備,強化火災初期的第一行動,為滅火救援奠定基礎。調動舉高噴水車、泡沫滅火車、干粉滅火車、大儲量水罐車、搶險救援車、醫療保障車等機動裝備,抓住速度優勢,掌握火災救援的主動權,縮短第一行動的救援時間,集中初期力量的優勢對未形成大范圍立體式燃燒的火情突擊圍攻,控制住火勢的蔓延。
3.2? 詳細偵查火情,了解動態信息
工業園區廠房滅火救援的工作中,對火情進行準確、高效、持續的偵查和信息收集是火災救援的重要保障。因此消防人員需要采取多種渠道,對廠房內部情況進行偵查,對火場內是否有需要救助的人員、起火時間、當前著火的范圍、火源發生部位、廠房可燃物的存放位置和數量、可燃物的燃燒程度、火場的擴散方向、廠房內部結構和火場內的消防設施是否處于工作狀態等情況進行了解。確定火災對于廠區會造成何種傷害,篩選有用信息,明確目標才能拿出最好的解決方案,確保個人防護措施到位,進入救援區域時要配置防火服、阻燃面罩、呼吸器、導向繩等,科學安排救援力量,以此為前提下達救援任務。
3.3? 設置水槍陣地,科學安全救援
水槍陣地是消防滅火救援中最前沿的陣地,位置設置關乎火災救援的效率。水槍陣地具有可以快速進攻,也可以安全撤退的優勢[10]。工業園區廠房發生的火災,針對結構特點,利用舉高噴射消防車和移動水炮這些具有大沖擊力和遠射程的特性,對于著火點可以進行精準打擊,在廠房外圍取得火災救援先手。火勢得到控制后,對火場建立安全保障,再進入火場轉戰內部攻擊。對于鋼結構建筑的廠房注重承重柱的強度恢復,使用水槍、移動水炮等,針對燃燒區域頂部的彩鋼瓦、鋼板和鋼梁進行整體冷卻,確保廠房的結構穩定后再接近火源燃燒區域。進入廠房內部的救援人員一定要在已經控制住火勢的區域進行接下來的救援任務,確保自身的安全后,再利用救援設施的距離優勢進行遠程作業,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燃燒區域的坍塌對人員造成的突發傷害。
3.4? 利用周邊水源,保證水量充足
工業園區廠房滅火救援中,對于廠區內部的固定消防供水設備要進行合理利用,消防泵和噴淋泵要不斷進行水源補給,結合室內外水泵,運用接合器多方位保證水源。第一行動滅火救援的時候就要占據位置最佳的消火栓、高位水箱和消防蓄水池等區域。如果廠區周邊有池塘、河流、湖泊這種天然水源,在廠區內部水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遠程供水系統,依靠內外結合的方式對救援工作需要的水源進行保障。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為經濟提供了動力,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了滿足感、幸福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重視安全生產,對消防工作落實到位,不能為了利益忽視安全,消防安全工作的責任重于泰山。消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工業園區的消防滅火設施尤為復雜和重要,堅持不懈地把消防安全工作做好、落實,以工業園區企業為主體,明確消防責任,建立有效機制,調動積極性,結合各方力量,才能給工業園區帶來良好的安全保障,為社會穩定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曉鐘.工業園區廠房火災撲救的有效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21,7(9):97-98.
[2]黃志.化工園區火災風險控制對策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0,6(20):79-80.
[3]楊明強.工業廠房建筑火災應急救援預案與消防管理體系編制[J].智庫時代,2020(14):251-252.
[4]單瀛.化工園區火災風險控制對策研究[J].化工管理,2020(10):118-119.
[5]孫文杰.大亞灣石化區應急救援資源配置優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6]管鵬.淺談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事故起因及應急救援策略[J].中國設備工程,2019(15):50-51.
[7]許曉晴.化工園區火災場景分析與滅火救援圈的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9.
[8]何旭東.舊工業廠房再生利用項目火災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9]吳丹.淺談我國化學工業園區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J].北極光,2015(9):109.
[10]鄒忻辰.如何做好工業園火災救援中的安全工作[J].中國應急救援,2015(3):35-39.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fire rescue of the factories in industrial park
Yang Lin
(Heze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Shandong? Heze? 274000)
Abstract:The factories in industrial park are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variety, complex internal structure, fast fire spread, and easy to cause collapse accident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e safety in industrial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hortage of production safety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rescue,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revious rescue work,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oping to help the future rescue work in the park.
Keywords:factory in industrial park; fire rescue;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