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齊,給公眾帶來不小的困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多部委聯合出臺了一份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有望針對性地“扶正祛邪”。
根據上述指導意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加大健康科普知識供給力度,各醫療衛生機構網站應根據本機構特色設置健康科普專欄,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講座和咨詢服務。三級醫院應建設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健康科普賬號。制作、發布和傳播的健康科普信息應經相應領域的專家進行編寫與審核,并符合有關要求。同時,宣傳、網信、廣電等部門將會同衛生健康、中醫藥等相關部門,引導各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并加強傳播主體對發布和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信息的審核,及時刪除虛假健康信息,防止誤導群眾。
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還將通過各單位推薦,不斷吸納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熱心健康科普和傳播工作的專家進入健康科普專家庫,并分批向社會公布名單。
這份指導意見將引導和鼓勵各方開展健康科普傳播,對“為什么要做、該怎么做”提供了一個官方指南。
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布通知,自2022年7月1日起,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扶助標準。
通知明確,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每人每月4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590元;獨生子女傷殘家庭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每人每月3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460元。 一級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人員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520元;二級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人員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390元;三級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人員特別扶助金標準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60元。

《安徽省養老服務條例(草案修改稿)》已經過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初步明確,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職工年滿六十周歲的父母或者贍養的老年人患病住院的,所在單位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依據醫院開具的疾病證明,給予職工陪護假。職工是獨生子女的,每年陪護假累計二十日;職工是非獨生子女的,每年陪護假累計七日。職工在陪護假期間的工資、福利等待遇不變,不影響考勤、考核和晉級、晉職、提薪。
重慶市首個“樂齡幸福之家”在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成立,旨在圍繞老年人“助餐”“助浴”“助醫”等問題,為老人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樂齡幸福之家”組建了經驗豐富的醫養專家團隊,能為周圍2000名左右的老人提供服務,使得老年人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熟悉的環境,就能得到專業的服務,安享幸福生活。
退役軍人事務部與中國聯合航空有限公司簽署的《擁軍優撫合作協議》正式生效。退役軍人、其他優撫對象優待證(以下簡稱優待證)持證人可享受機票購買優惠、優先值機、客艙貴賓服務等專屬優待服務。中國聯合航空有限公司是繼中國銀聯、中國石油、中國郵政、順豐集團、德邦快遞等5家企業后,第6家發布優待證持證人專屬優待服務的企業。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醫生往往會再三叮囑患者戒煙,有人不免疑惑:只聽說支氣管炎跟吸煙有關,怎么吸煙還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呢?
事實是,長期吸煙者更容易發生免疫紊亂,而且吸煙會增加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風險,并降低藥物治療效果。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言,戒煙是控制病情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吸煙會影響肝臟酶處理藥物的效果,因此吸煙者往往需要加大藥量才能產生相同藥效,而藥量增加又可能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發現,谷物纖維具有減少炎癥的潛力,而水果或蔬菜纖維沒有這類作用。
研究發現,谷物纖維可能是通過改善腸道功能和增加飽腹感(減少脂肪和總能量攝入)來改善脂質和葡萄糖代謝,從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剛發現血脂異常時,一定要查一下甲狀腺功能。因為血脂升高,有原發性的,也有繼發性的,前者常見于基因突變或不良生活方式致病(如高能量、高脂、高糖飲食或過度飲酒等);后者常因糖尿病、腎病、甲狀腺病、肝病、免疫性疾病等導致。其中,甲減是導致血脂升高的重要原因。一旦發現血脂升高伴有甲減,應及時就診內分泌科對癥處置: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加強運動;補充甲狀腺激素;糾正甲減后,如血脂仍高,再考慮服降脂藥。
視網膜退行性疾病會導致人體的光感受器逐漸喪失,最終導致失明,且治療效果及預后康復水平都較差。武漢大學沈吟教授團隊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使得這一群體“看”到了復明的希望。沈吟教授團隊通過分子工程篩選出了具有高靈敏度和快動力學特性的光敏感通道蛋白,并通過光遺傳學技術,對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盲小鼠進行治療,恢復了盲小鼠的視覺功能。在安全的光強閾值下,使用新型光敏蛋白,可將盲小鼠視力提高到相當于人類視力的0.3左右,與此同時小鼠對光反應的速度也很快。
該新研究為臨床光遺傳學結合其他技術手段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希望。這意味著,過去被認為患有“不治之癥”的致盲性視網膜眼病患者,或許未來可能重見光明。
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生活中有目標感和意義感是降低癡呆風險的關鍵因素。
對三大洲六萬余名老年人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生活中擁有更高的目標或意義感可顯著降低多種認知障礙風險,包括癡呆癥和輕度認知障礙;樹立目標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臨床認知障礙。先前的研究也表明,有生活目標能幫助減輕壓力、減少炎癥,從而降低患癡呆癥的風險。另外,有高目標感的人往往會更多參與鍛煉和社交活動,這也能避免得癡呆癥。
研究結果表明,能給生活帶來目的和意義的活動比娛樂活動更能讓有癡呆風險的高危人群獲益。人們通過這些活動可識別對他們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然后分步驟去做,并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