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潔

“胸中有丘壑,鑿石堆山河。”在小區石頭盆景愛好者中,老爸算是小有名氣的。他擺弄石頭盆景近10年,如今仍樂此不疲。
鄉下老家不但有河還有山,房前屋后,青山蒼翠,古樹老根隨處可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老爸對盆景藝術產生了興趣。老爸退休后,每天除了外出撿石,就是扛著镢頭上山,找那些稀奇古怪的老樹根,用來培育盆景。他喜歡將石頭雕琢成美麗的山水盆景——千層石最適合表現山巒的層層疊疊;吸水石松軟多孔,表現桂林山水最好不過。從花鳥市場淘來的山石,或從郊外撿回來的石頭,在老爸的雕琢下,很快就化身重巒疊嶂,再加上一棵翠松、一葉扁舟,一幅立體的山水畫便呈現在眼前。
與樹根盆景不同,石頭盆景以山石為主,體現的是江山大景,對擁有者的文化修養要求更高。每當老爸同家人出去旅游或踏青時,家人都在欣賞沿途風景,老爸卻在四處尋石。他會關注有特別形狀和色澤的石頭。在盆景設計構思中,老爸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組織空間,還喜歡將一些小的石頭用水泥或膠水拼湊在一起,組合成他想要的造型,處處體現出巧妙構思。
2021年夏天的一個傍晚,老爸在濱江公園散步時,突然發現路旁雨后泥濘里,一塊異形石橫臥水洼。以手托舉,沉甸甸的,仔細辨認,竟是塊被棄的觀賞石,于是攜而歸。一番沖刷潔身,方露出“廬山真面目”,原來它是因為缺角而遭主人拋棄的。
面對這塊殘缺、堅硬的石頭,老爸反復端詳、思考:如何使它修整如新、舊貌換新顏呢?為此老爸頗費了點兒腦筋。經一番錘敲斧鑿,兩日后,高近40厘米的石頭變了模樣:下豐上銳,遠看似一座殘頹古塔,巍巍挺然。老爸將它放置于一橢圓形大盤中,略加點綴,別有一番雅趣。一月后,盤中苔蘚茸茸可見,綠草茵茵滿崖。不多久,小草遍開星星黃花,垂蔓飄逸,蔥郁蒼翠。老爸不禁憶起詩人陸游詠昆山石菖蒲盆景的詩句:“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在老爸家的陽臺上,貼墻擺著的兩盆石頭盆景更讓人久看不厭。一盆藍灰色的青石片盆景,由一片片薄薄的、寬窄不一的石片粘成,雖然最高不過六七十厘米,卻似一叢出鞘的短劍,奇險陡峻,頗具南方峻嶺的氣勢。老爸說,制作這種盆景的石料稱為斧劈石,是將一種類似層積巖的青石,用錘沿層面縱向猛擊,使石塊碎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片,然后選出要用的石片,用水泥按照構思粘連起來,便成了一盆奇妙的盆景。斧劈石的盆景中點綴了不少陶瓷的古裝小人,有的臥于小舟之上,有的相坐對弈,山上還有陶瓷小亭。
斧劈石盆景旁邊是一盆砂積石盆景,石頭除了頂上略有雕琢的痕跡,其余部分遍布天然的石筍,看上去妙趣天成,是一塊難得的整石。砂積石的上邊比下邊略大,最高峰微微前探,形成一處懸崖,這使土黃色的石體有了一種北方大山的雄渾磅礴之勢,以及一種遠古之風。兩盆盆景的風格一南一北,一險一雄,一奇一樸,一秀一拙,相映成趣。
如今,老爸的盆景制作水平、藝術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庭院里、陽臺上、大盆小缸中,春天一片碧綠,夏天郁郁蔥蔥,著實惹人喜愛。看著自己的杰作,老爸常常字斟句酌地為盆景配詩:“連翹芬芳一串金,披雪沖暑受人尊;春華秋實鳥棲樹,美似素畫醉行人。”一詩配一景,情景交融,老爸的晚年生活充實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