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云,女,中共黨員,安徽省廬江縣水產技術推廣試驗站水產工程師。主要負責水產技術推廣、魚病防治、漁民培訓、漁業保險等工作。廬江縣科協代表,連任廬江縣第七、第八、第九屆政協委員,現任廬江縣婦聯執委。

(徐金云到塘口為養殖戶診治魚病)

二十多年前,徐金云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廬江,那時的廬江農業傳統落后,老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還窮得叮當響。水產養殖人靠天養,一畝產量幾斤到幾十斤,養殖品種也只有普通的四大家魚,特種養殖是空白。由于出身農村,徐金云深深懂得農業的苦、農民的難、農村的窮,她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知識改變家鄉農業落后的面貌,要用自己的汗水帶領父老鄉親們走上致富之路。帶著這種樸素的初心,她一頭扎進農村,一干就是28年。
1997年河蟹養殖剛剛興起,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可是蟹苗稀缺,良莠不齊,而且價格非常貴,剛畢業的徐金云就和同事們一起遠赴江蘇泗洪縣引進大眼幼體,在廬江楊柳鄉承包了20畝水面開展蟹苗的培育試驗,她和省總站奚高工專家團隊一起吃住在試驗田,細心投喂、精心管理,經過近半年的試驗,大眼幼體本地培育蟹苗獲得巨大成功,畝產扣蟹達200多斤,填補了廬江縣蟹苗培育的空白。
第二年廬江河蟹養殖迅速興起,逐漸發展到四五萬畝,產值達5億多元,成為廬江水產養殖的特色亮點和支柱品種。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和同事們一起又陸續引進黃鱔、鱸魚、小龍蝦、中科5號等20多個品種,主推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循環水養魚、網箱養鱔、大水面生態養蟹等技術,畝產從幾十斤增產到幾千斤,既增加了經濟效益,又改善了生態環境,真正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開創了廬江水產嶄新的局面。
在長期的農技推廣工作中,徐金云深深感覺到農民對先進實用技術的迫切需求和渴望,為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她狠抓漁民培訓工作,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為契機,已連續十多年開展漁民集中培訓,舉辦培訓班12期16班次,累計培育高素質漁民兩千多人,極大地提高了廬江縣漁民的整體素質和養殖水平。吳保林、姜濤、蘇幼林等一批優秀的學員成長為廬江縣水產業的領軍人物,創建了放馬灘稻魚綜合種養國家級示范區、皖濤農業、幼林水產等一批龍頭企業,創新了一稻兩蝦種養、循環流水養魚、陸基圓池(桶)等新的養殖模式。示范戶姜濤鱸魚養殖達每畝3000斤,蘇幼林的小龍蝦早繁苗技術也獲得成功,發揮了“兩強一增”的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廬江縣漁業高水平快速發展,2021年廬江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23萬畝,特色養殖也風生水起。
除了集中培訓以外,她還經常利用送科技下鄉活動、技術員包村聯戶、扶貧培訓等方式把先進的養殖技術資料送到養殖戶家中,培訓到田間地頭。她培訓的學員遍布全縣各個鄉鎮,學員們都親切地喊她“徐老師”,她覺得這是對她工作最高的肯定和褒獎。
魚病防治是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自參加工作以來,徐金云一直從事魚病防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診斷、治病經驗,足跡遍布全縣各個鄉鎮,特別是每年4—10月魚病高發季節,她幾乎沒有雙休日,手機就是熱線,保持24小時暢通,隨時解答養殖戶的咨詢,突發情況隨時到塘口診斷、指導。她熟悉每一戶養殖戶的情況,養殖戶也都認識她,她成了本地小有名氣的“魚醫”。
有一個夏天的清晨,她還沒睡醒,就被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驚醒,她拿起電話,一個緊張的聲音響了起來,“徐老師,你快來看看吧,我家一塘魚昨晚翻塘,全死光了!”,電話是養殖戶張大爺打來的,她安慰他說:“不要急,我馬上過來。”搶救翻塘,時間就是魚兒的生命。她火速打車趕到塘口,30畝魚塘上面白花花的一片全是漂肚子的魚,張大爺癱坐在地上,帶著哭腔說:“都死了么,我養了兩年,指望今年賣了給孩子上大學呢,這下全完了。”她看了看塘口,沒有增氧機,只能沖新水急救,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大部分魚兒慢慢地活過來鉆入了水底。魚兒活過來了!張大爺激動地說:“姑娘,多虧你了,要不我們全家都要喝西北風了。”那一刻她特別開心,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漁業養殖保險是農業政策性保險,是一項國家惠農政策,一開始,養殖戶對保險持懷疑和抵觸情緒,沒有人愿意買。為推進這項工作的開展,徐金云和保險公司一起到全縣各鎮開展保險業務的宣傳座談,講解保險知識,征詢養殖戶意見,打消他們的顧慮,努力做好漁業保險的調研、推進和服務工作。通過近10年的努力,廬江縣的漁業保險從無到有,2021年已達16萬畝,在全省名列前茅,保險品種有小龍蝦、淡水魚2個品種,河蟹保險也正在調研推進中。
保險業的迅猛發展為全縣的水產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2020年廬江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漁業保險賠付金額達3000多萬元,為養殖戶快速恢復災后生產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徐金云的論文《廬江縣推進水產養殖保險的實踐與思考》被發表在湖北省水產雜志《漁業致富指南》上,供水產同仁們借鑒和參考。除此以外,她在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等工作中也做了大量的指導服務工作,先后被有關部門評為“縣優秀科技工作者”“省漁病測報先進個人”“省漁業互保先進個人”“省水產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等。她還利用政協委員的身份積極建言獻策、撰寫提案,為廬江漁業爭取農業政策性資金扶持。她說:“現在黨的農業政策好,只要群眾需要,我還要好好地為家鄉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作為一名女同志,她瘦弱的肩膀一頭擔著工作,一頭擔著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由于經常下鄉,有時回來很晚,經常會耽誤接孩子,多少次晚上趕到學校,看到校園里只剩下孩子一個人孤零零的身影時,她滿懷愧疚,心里一遍遍地說:”對不起,對不起。”
28年彈指一揮間,回想當初的選擇,她不無感慨地說:“農業技術員是最普通的職業,也是最難出成績的職業,選擇了農業,就是選擇了吃苦,選擇了奉獻!可是只要我們不忘初心,懷揣夢想,在平凡的崗位上一樣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來源:廬江縣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