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美學視域下美國文學中的“荒野”內涵新詮

2022-05-30 10:48:04江婧源
美與時代·下 2022年6期

摘? 要:“荒野”是美國生態文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內涵經歷了數度流變。殖民拓荒時期的“荒野”與清教思想相融,被描述為超越文明界限的恐怖“蠻荒”,受人敵視;發展至20世紀初,對“荒野”的敵視雖仍然存在,但也不乏對它的審美熱情;20世紀后半葉至今,隨著生態批評的興起,“荒野”的精神價值和美學價值日益凸顯。“荒野”并非文明的對立面,它在數度流變后逐漸成為文明的一種形式,并呈現出生態美的意蘊。生態美視自然生態為有機整體,強調人與“荒野”的共生,原屬于美學范疇內的體驗“荒野”因而也具備了生態倫理學上的意義。

關鍵詞:荒野;生態美學;生態倫理;生態批評

“荒野”概念在美國文化的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從祛魅走向復魅,其意義始終與文明糾纏著。如今,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人類文明需要反思應以何種態度對待荒野。保護荒野首先涉及到倫理學上的更新,“荒野”不再只是人類文明可利用的資源或必須征服的蠻荒,而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人類生命和精神的發源地。這種生態倫理態度往往生發于對“荒野”之美的欣賞。生態美學視角下的“荒野”受人類珍視,不再是對立于人的客體,荒野審美是主體之間的交融和體驗,這需要我們在新的倫理學基礎上重新定位“荒野”的精神價值與情感地位。

一、“荒野”概念的流變

“荒野”(Wilderness)實際是一個和野獸、森林、迷失相連的,源自北歐文化的古老概念,可概括為野獸出沒/森林密布的荒野之地[1]1-2。中世紀以后,為了基督教教義的傳播,“荒野”增添了宗教含義,“用于表示近東地區的舊約和新約許多故事發生之地,其中暗含的意思是‘無人居住、干旱的不毛之地”[2]。作為蠻荒之地和宗教荒原的“荒野”在進入美國文明后產生了新變化。

17世紀,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吸引著歐洲拓荒者們前往開發。作為“蠻荒之地”的荒野危險可怖,這里森林密布、雜草叢生,處處都是亟待開發的荒涼景象,而作為“宗教荒原”的荒野則體現為“希望之鄉”和“危險之地”的雙重意象。初到美洲的殖拓者們本身也是清教徒,一方面他們不愿屈從于舊文明的壓迫和管制,墮落文明迫使基督徒在另外的世界中尋求期望,“荒野”被看作到達迦南樂土和獲得靈魂救贖的必經之地;另一方面,《圣經》里的“荒野”是惡之所在,是“魔鬼”出沒的地方。要到達迦南凈土并不是件易事,每一次進入荒野都是伴隨著無盡的惶恐和未知的危險的對信仰的考驗。在18世紀以前,新大陸對于多數人而言仍然是危險的存在,荒野整體依舊呈現“魔鬼化”的“蠻荒”意象,與文明相距甚遠。

19世紀初,受歐洲浪漫主義的影響,美國掀起了一股超驗主義潮流。此時的“荒野”象征生動而崇高,仍帶有宗教神秘性質并初現生態思想。當時的梭羅就以瓦爾登湖畔為基地,親身體驗著純粹的荒野自然,他呼吁人們回歸自然,認為漫步荒野能得到令人激動的體驗和感悟。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梭羅跟隨印第安人向導游歷了緬因森林,“我終于進入了荒野,他的確是原始人,可以跟麋談話!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誰對我來說是最奇怪的。他似乎突然放棄了人性,加入麋鼠那一邊去”[3]。梭羅了解到了印第安人對荒野家園的原始信仰,開始對荒野產生興趣,他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絕對依賴,因此對自然開始表現出一種生態中心論的立場。此后,在《散步》中,梭羅明確宣稱世界存于荒野,他說道:“我所說的西部實際上是荒野的代名詞;而我一直準備說的是,只有在野性中才能葆養這個世界。每一棵樹都會讓它的根須伸向荒野。各個城市都不惜代價來引進荒野。”[4]梭羅認為,生活是充滿野性的,而野性是最接近善與美的,荒野中就蘊藏著野性的活力與生機。作為野性之美的首位提出者,梭羅已經看到自然與文明的內在關聯,他反對把自然價值約減為經濟價值的思想實則觸到了工業文明的痛點。此時,殖民拓荒早期持有的“魔鬼化”荒野思想開始淡化,18世紀那種對荒野的恐懼和厭惡之情在部分人心中也開始消失。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現代作家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環保意識和生態責任感,開始從美學和倫理學的角度肯定荒野的價值。由于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們越發自信地對荒野進行控制并享受荒野景觀帶來的審美快感。荒野從被人們排斥的蠻荒逐漸變為人們渴望回歸的伊甸園,以此解蔽麻木的“城市靈魂”。除了對荒野的回歸傾向外,奧爾多·利奧波德較早地從生態倫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沙鄉年鑒》中,他的“土地倫理學”重點闡述了荒野與文明、文化的關系,他從生態學的視角將地球自然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并且把荒野看作人類文化的原材料。他認為,“荒野從來不是一種具有同樣來源和構造的原材料。它是極其多樣的,因而,由它而產生的最后成品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最后產品的不同被理解為文化。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反映出了產生它們的荒野的相應多樣性”[5]178。土地倫理擴大了生態共同體的邊界,要求人類在共同體中從統治者轉變為普通成員和公民,因此,人類需要對荒野這一共同體成員表示尊重。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學”對美國環保主義者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后期,生態文學研究再次升溫。生態批評學者發現,比起之前將荒野視作一片特定區域,當代詩人和作家們更愿意將之視為一種狀態,甚至心態。對荒野的回歸轉變為對其內在“野”性的發掘。詩人加里·斯奈德認為,尋歸荒野是尋歸其“野”性,正如他強調指出:“土地之所以好,是因為有野性在其中”[6]。在斯奈德看來,荒野就是整個世界,是人與非人類生命組成的世界,人們應積極尋找野性自然的存在,因此在《自由的禮節》一文中,斯奈德總結道:“荒野不僅僅是在‘葆養世界,它就是世界……我們需要一種文明,它能與荒野一起完全地、有創造性地生存。在新世界里,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發展它。”[7]斯奈德認為文明需要荒野,荒野之野性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則直接喊出了“哲學走向荒野”的口號,開啟了哲學的生態轉向,他以更系統的環境倫理學考察荒野價值,認為除了經濟價值,自然還具有生命支撐價值、審美價值等。荒野首先是整個生態系統得以維系的場所,它看似無序,實則有序,生命之流永不停歇,生態系的成員有生有滅,卻互為其他成員的有效資源。雖然荒野有其任意、殘忍的一面,但它維護生命的生發能力,充滿著撲不滅的“野”性。生態系的成員在各自的生態位上各司其職,是“野”的,更是善的。至此,“荒野”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大,原始荒野概念逐漸被解構,荒野中蘊涵的“野”性成為被推崇的重要特點。

二、文明與荒野的倫理悖論

可以看到,“荒野”概念在美國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擁有了多重內涵。原始荒野概念被結構后,“荒野”仍舊煥發新的活力,因為無論荒野的內涵如何流變,核心始終是與文明的關系。事實上,“荒野”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概念,沒有文明亦不存在二者的對立。隨著生態倫理學的發展,倫理學已不再單純地關注和調節人與人的關系,道德倫理的責任范圍應擴大至荒野自然。如羅爾斯頓所說,荒野是人類精神的發源地,人類文明受生態系統的規限,人類的生命與其他生命形式是一種聯盟關系。荒野中的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其內在價值,在強調荒野內在價值的倫理基礎上也生發出了新的生態審美觀。荒野審美需要我們用一種純粹的眼光去發掘其可解讀性,以此用倫理學為荒野中其他生命形式的完整性定位。

起初的“荒野”與人類文明可控的人造自然相對立,對荒野采取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度。剛踏上北美大陸的清教徒面對茫茫無際的荒野并未沮喪,而是帶著上帝的使命向這片“蠻荒”散播文明的種子。無論是描述荒野森林的可怖,還是贊美這片奇域的美妙,他們始終都以歐洲文明為參照,帶著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態度。此時的荒野就是需要文明拯救的落后蠻荒,它不僅包括荒地里的各種動植物等自然元素甚至也包括所謂的“野人”——印第安人。這是屬于初期美國“荒野”的獨特意義,亦從一開始就設立了荒野與文明的對立。這種對立帶著文明的傲慢和對其他主體性的否定,荒野成為“反文明”的。到了啟蒙時期,理性代替宗教成為控制自然的工具,自然歷史學家們開始實地考察并對自然環境進行細致劃分。這一時期,荒野圖景逐漸變得清晰可控,對荒野里的人和物的征服也變得更加自信。

隨著美國西進運動步步緊逼荒野,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越發疏遠,城市工業文明與荒野有了更加明顯的界限。但美國學者和荒野保護者也意圖發掘美洲荒野的獨特價值,一方面,對荒野的征服態度加深了文明與荒野的對立;另一方面,正是非自然文明對原始自然的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的失衡,激發了美國人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反思以及對工業文明、現代文明的批判。

此時的“荒野”在社會精英人士眼里是美國文明的代言人,它的獨特性成為美國民族壯闊的拓荒史的象征,荒野景觀帶來了政治及經濟價值;在民眾眼里,“荒野”是“無人涉足”的樸素而潔凈的地方,是療養身心的地方,因此強調與城市景觀的差異性。對“荒野”的貶抑態度轉向熱愛,從地域看,“荒野”一直被看作遠離人類居住區,無人涉足的純凈之地,樸素而充滿生機;從精神看,“荒野”被看作自由的精神之地或者被看作緩解工業時代緊張心靈的療愈圣地。荒野逐漸成為理想的人居環境,但仍不是道德關懷的對象。人們看中的還是荒野的工具價值,殊不知荒野本身就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價值。此時,“荒野”仍然作為文明的對立面,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實則加深了。

直至20世紀后半葉,人們開始重新冷靜思考“荒野”與人的關系,了解到“文明”和“荒野”的對立需要消解。如今,實際存在的物質荒野在這個處處都有人類痕跡影響的世界幾乎不復存在,正如羅德里克·納什所言:“如果我們堅持絕對純凈的‘荒野,那么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荒野只能是人類足跡從未沾染過的地域。然而,對于很多人而言,與人類或人造產物的少量接觸并不會毀壞荒野的品質。這是一個程度的問題。印第安人或野牛的存在是否會破壞一個地區作為‘荒野的資質?一個空的啤酒瓶罐呢?天空中的飛機呢?”[1]1-2荒野遠離人類生活空間的純凈性成為了一種悖論。因而“荒野”概念逐漸從特定區域轉向一種特定的文明狀態,或者說“荒野”就是文明的一種形式。回歸荒野不一定非要回到荒野之地,而是精神上的回歸,是對荒野內在“野”性的尋求,對其內在價值的探索,回歸的是一種新的生態思維模式。

隨著生態倫理學的逐步發展,保護荒野、尊重荒野成為倫理要求是必然的。人類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生物的同時,也承擔著最艱巨的任務。出于對地球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祈盼,荒野也必須以可持續的形態保留下來。問題在于,以什么樣的方式保留?在地理空間上,不受人類涉足的荒野在現代社會中鮮有存在;在文學藝術領域,我們同樣可以認為“荒野”是人類文明的渴望和文化構想的產物。威廉·克羅農在《荒野的問題》中直接指出,荒野是主觀觀念的產物,自然的觀念不存在于文化理解之外。荒野作為“地球上遠離人類的一片區域,實際上是一種人類創造,是在人類歷史的特定時刻某種特定人類文化的創造物。它不是天然的圣所,依然保留著未被文明觸及和威脅的自然殘存之物。相反它正是那種文明的產物”[8]。這種激進的觀點實際也為后現代視角下“荒野”提供新的意義和發展的動力。

事實上,“荒野”的現代價值就體現在其是文明的一種構型,有其獨特性并且擁有不可或缺的精神價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下,對美國“荒野”概念的研究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荒野文學也呈現出跨學科、跨文化的生態批評特征。“荒野”以新的形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文明的精神力量賦予“荒野”的獨特價值,也正是作為文明的一種新形式,“荒野”才得以延續。但是,“荒野”區域的真實存在是不可忽略的,在此,對“荒野”文明的強調只是從精神文化領域出發,從心靈深處叩擊身體最自然的力量,用情感喚醒原初本然的自我,以此真正理解“荒野是生命之源”這一倫理命題,以便更好地保護荒野區域。

三、“荒野”的生態美意義

從精神文化領域用情感喚醒自我并理解倫理新命題便涉及到了對荒野的全新的審美態度。現代生態危機的嚴峻背景下,生態批評關注的是人類文化和自然的密切關系。“荒野”并非文明的對立面,它在數度流變后逐漸成為文明的一種形式,并呈現出生態美的意蘊。荒野呈現出生態美意蘊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生態美學與生態倫理學在荒野中存在類似的情感和體驗。對生態倫理學來說,審美體驗是常見的出發點之一。美的欣賞會引發責任,是情感的流露,并且也是善的行為的表達。換言之,美的體驗與倫理責任的擔當相連,二者同樣離不開體驗和情感。因此,當荒野審美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生態轉向后,倫理學也應同步更新以恢復“荒野”天然的內在價值和主體地位。

最初的荒野與人類的距離太近,清教徒們感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威脅,無法將“荒野”作為審美對象,因而不存在對美的體驗;如今的荒野不再是黑暗恐怖的,走進荒野是與自然的親密交融。因此,荒野審美需要我們用一種很純粹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要能感受到這種審美價值,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將它與實用價值及生命支撐價值區分開”[9]133。荒野不再是艱苦的生存環境,也不再是文明進步、經濟發展的對立面,正是在這種轉變下,“荒野”擁有了審美意義并逐漸發展出帶有倫理內涵的生態美意義。

一方面,荒野的審美化正是在美國早期獨特的自然體驗并由之形成的宗教、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殖民拓荒時期人們對“荒野”雖尚未具備審美熱情,但荒野之美也初見端倪。美國宗教大覺醒時代的清教領袖喬納森·愛德華茲受啟蒙思想影響,開始認為自然其中蘊藏著“神意”,能賜予人安詳和慰藉,因而對大自然和諧之美的欣賞就是對上帝的贊美。他在《自傳》中寫道:“當我漫步牧場,仰望天空和云朵時,一種洋溢著上帝之威儀和優雅的感覺涌向我的心中,這種感覺是如此之甜美,非語言所能描述……上帝之美德,盡在所有的自然景觀之中。”[10]愛德華茲認為自然是美麗的人間天堂,因其具有神性的光輝,是圣潔的、道德的、美的存在。至此,荒野開始初露審美價值。正如納什所說,對很多美國人來說,“荒野的意義之一就在于作為宗教活動環境的價值。在大自然中如同在教堂里,人們試圖發現生活的含義和安寧。人們感覺到和萬物之間的完整性與和諧。荒野像紐帶一樣把人們帶入一個曾經被文明碎片化了的統一體。人在與自然界的聯系中顯示出一種超越個體性的文化體系,其結果就是和平”[11]。這種對萬物和諧整一的精神追求也成為荒野生態美生發的端口。

弗蘭克·伯根(Frank Bergon)曾論述到早期勘探者們在美國自然史寫作中對荒野審美趣味發生起到的推動作用,“勘探者最有價值的貢獻是錫盒裝的鹿皮和紅摩洛哥皮捆扎的筆記和刊物。為了滿足當時的審美期待,這些文本以奇怪的和片段的樣式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搖擺,提供了一種新的西部自然史”[12],這種在科學和藝術間搖擺的新文本充滿著神秘、新奇、狂野的荒野意象。超驗主義興起后,荒野繼續在文學和宗教層面上被賦予美學和精神價值。愛默生強調荒野的精神審美價值,主張用人的心靈去解讀荒野,把自然看作是人類的鏡子,思想則是自然的內在表現。梭羅則更進一步,在親身實踐中感受荒野之美,在散步中領受荒野之美的啟示。他強調人整個五官對荒野的鑒賞,“看”“聞”“嘗”“聽”“摸”也并非無意,而是整個身心的參與,是精神與荒野的連接。他關注荒野自然的獨立價值,并且呼吁在體驗荒野之美時調動人的五官,與自然合一。可以看到,梭羅對荒野的審美體驗已經流露出生態思想。

另一方面,生態審美態度來自對荒野價值的認可。在美國工業化加速的進程下,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使人們的關系冰冷觸之如機械,周圍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劣。人們開始反思并渴望回到原始的美麗“伊甸園”療愈荒蕪的內心。梭羅已經預見了工業文明對荒野的破壞并首先看到荒野的“野”性價值,開啟了荒野的審美之路。到了20世紀,羅爾斯頓也在科技文明的背景下,強調荒野的審美價值。他說到:“在漫長的自然史中,建設性力量對破壞性力量的征服才是進化的基調;對人的審美能力而言,這一基本的進化基調是至關重要的;它創造出了那些具有美感屬性的事物,當人類產生并發現這些事物時,他們就由此產生了一種積極的審美體驗。”[13]這種積極的審美體驗是與荒野的親近和交融,這實際是在欣賞荒野實質性的、本源性的美,亦即是對生命之源的自我追溯和反思。

隨著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的凸顯,在人與自然矛盾突出的當下,人類對自我生存狀態的關注愈發強烈。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荒野始終是生命之源。現在的“荒野”敘述不僅有對審美的追求,更是對生態倫理的思考。荒野文學對機械文明進行批判的同時,突出了荒野與文明、荒野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可以說:“我們高度評價的東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古老的年代在天然的荒野中產生的,而在文化中則成了基本的預設。”[9]211因此,肯定荒野的內在價值,對荒野采取敬畏的生態主義倫理態度,成為體悟到荒野之美的前提。

在這種背景下,荒野審美在當代也隨之發生了生態轉向,強調人與荒野的共生。生態學者利奧波德從整體主義的視角出發,將道德倫理關懷的范圍擴大到整個生物物種以及生態聯合體。他的土地倫理學將生命擴展至荒野,甚至將“權利”賦予荒野,只有謙卑地看待荒野才能真正發掘其中的價值。他認為:“了解荒野的文化價值的能力,歸結起來,是一個理智上的謙卑問題……只有那些認識到全部歷史是由多次從一個單獨起點開始,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返回這個起點,以便開始另一次具有更持久性價值探索旅程所組成的人,才是真正的學者。只有那些懂得為什么人們未曾觸動過的荒野賦予了人類視野以內涵和意義的人,才是真正的學者。”[5]190羅爾斯頓從荒野的“價值”出發,進一步認為:“在荒野中,人們能學會珍視整體生命系統中的多種生命形式。”[9]212荒野是孕育人類生命的溫床,亦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發源地。人與荒野在各自生命自由展開的過程中彼此交融,具有平等的生存價值。這種對荒野內在價值的肯定,是荒野審美得以展開的前提。

生態美學在審美鑒賞中把整個自然生態當作一個有機的聯合體,人與自然屬于同一個生態系統。這種意義上的美是指人與荒野交融的原初境界,而審美判斷亦是用最純粹的、平等的眼光看待萬物,采取的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體驗模式。個體生物在自己的種群中生活,而不同種群又在更宏觀的生態系中生活,以此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其中的每一個體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正是由每一個體組成的完整整體才使我們感受到荒野的魅力。每一物種,包括人,既有內在價值即生命價值,又可能為其他物種提供工具價值。整個生態系自毀滅、自生發,在不斷地循環往復中,荒野作為生命之流永不枯竭。因此,只有當我們對其他生命體不再漠然,而是充滿同情與尊重,帶著贊賞的心態去欣賞荒野時,我們才能感悟到其中的生態之美。

此外,荒野生態審美的價值還在于荒野中存在的自由“野”性。人類只有以本真的狀態進入荒野,才能與萬物同感受、同呼吸。從原始生命中尋找到人類生命的野性活力,才能告別現代社會帶來的麻木和異化。如羅爾斯頓所說,真正的荒野具有歷史性的獨特,其中充滿著不確定性、開放性,存在著選擇和決斷,因此在每一個點上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正是這樣獨特的野性使荒野中生發出多種多樣的地形特征和獨特的故事,供我們進行審美鑒賞,使我們感嘆荒野的獨特魅力。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充分地描述了野性之美,在《空中舞蹈》一篇中,他深情贊美了雄性丘鷸的戲劇表演,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至荒野里的動物。“除了我,沒有人會情愿在十月里去打丘鷸。而且,自從知道了空中舞蹈后,我發現自己只要打上一只或兩只就夠了。我必須肯定,在4月來到時,在日落時的空中不會有舞蹈者的死亡。”[5]31在此基礎上,利奧波德開始關注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從而提出了他的“土地倫理學”并強調生態成員之間的和諧之美,以及生態系統的整體之美。羅爾斯頓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包含著“群體中的善”的集群性含義,重視的也是生態系統各物種的連續性和外顯性。生態鏈一旦由于人類強行改變或介入導致中斷,荒野個體的連續性將不復存在,和諧的生態之美就會被打破。

總之,對荒野生命表示敬畏和尊重的生態倫理觀是荒野生態審美思想的核心情感。要真正看到荒野的美應該首先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桎梏。荒野資源固然對人類存在工具價值,但其本身更具有內在價值。我們在欣賞荒野時是直接與自然交流,不存在任何中介物,陶醉于荒野之美時想到的不是自然對人的彰顯,而是人對自然應盡的義務,審美與道德便緊密結合在一起了。如今作為荒野的鑒賞者,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荒野中的每一個體,因為它們同樣是生態系的一員,有其內在價值,并成為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荒野審美已不是簡單的人對物的鑒賞,更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反思,是對作為生命之源的荒野生態系統的重新珍視和慨嘆。在逐漸迷失自我的現代社會里,“尋根”成了首要任務。我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我們從荒野中來,亦要回歸荒野中去。該“荒野”已不是純粹的地理區域,而是生態文明的構型,亦是生態審美的生發地。

四、結語

如今,對“荒野”的生態詮釋以整個生態系統的價值為出發點,它摒棄了以往以人類的生存和價值為中心的倫理態度。發展至今,“荒野敘述”的目的在于回歸到文明即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源頭——荒野,用荒野去喚醒人類“異化”的心靈,意識到人是生態的,是整個自然系統的一部分。“荒野”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溫床,回歸“荒野”成為當今生態文明建構的內在要求。美學走向荒野,不是走向荒蕪,而是走向生命和自由。在荒野中,我們學會尊重其他生命體,尊重整個生命大系統。因此,在思索現代文明與荒野的關系中,不僅有對美的追求,還有對荒野自然的生態倫理觀的探討。生態倫理觀成為生態審美的核心情感和理性前提,敬畏式的欣賞使生態倫理學與生態美學建立起了聯系,二者都對情感具有依賴性。美學走向荒野,擴展了美學研究對象,即從對美的本質的探討轉向了對審美價值的研究,從而也將帶來倫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展。

參考文獻:

[1]納什.荒野與美國思想[M].侯文蕙,侯鈞,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2]孟憲平.荒野圖景與美國文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30.

[3]塞爾.梭羅集 下[M].陳凱,許崇信,林本椿,姜瑞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4]Thoreau,H. D. Walking[M].Wendell Glick,edit. New York: Harper &Row,1982.

[5]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惠,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Essays by Gary Snyder[M]. San Francisco:North Point Press,1990.

[7]Gary Snyder. The Gary Snyder Reader:Prose,Poetry,and Translation,1952-1998[M]. Washington,D.C.:Counterpoint,1999.

[8]William Cronon.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Or,Getting Back to the Wrong Nature[J]. Environmental History,1996(1):7-28.

[9]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Abbey Edward. Desert Solitaire: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M]. New York:Ballantine Book,1971.

[11]Roderick Nash. The Value of Wilderness[J]. Environmental Review,1976(3):14-25.

[12]Bergon,Frank. Wilderness Aesthetics[J].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1997(1):128-161.

[13]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涌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江婧源,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伊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视频a|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激情乱人伦| 免费不卡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午夜不卡福利| 国产www网站|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精品性|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成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福利一区在线|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婷婷色婷婷|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专区| 在线va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精品国产毛片|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a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无套av在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国产久操视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