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偉 張維志 王慧賢
袁麗偉,張維志,王慧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建構探析[J].南方農業,2022,16(14):-186.
摘 要 為推進城鄉協調建設,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隨著此項戰略的提出,農村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農村勞動力在鄉村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十分必要。基于此,闡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農民技能培訓的重要價值,針對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培訓目標,合理設置培訓內容;豐富培訓形式,提升農民的實踐技能;引入信息資源,創建學習型組織;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提升農民的學習動力;重視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等改革措施。
關鍵詞 農民技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59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及規章制度,旨在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水平,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在此背景下,應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的創新與發展,使農村勞動力的個人素質可以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完善,為提升城鄉發展水平提供重要支持。
1 開展農民技能培訓的重要價值
1.1 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存在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這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工作,這也是目前鄉村振興進程中面臨的重要挑戰。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的創新與發展,可以有效培養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使農民適應新時代發展,從而滿足工業及相關領域的生產需求,促進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1]。
1.2 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從農民的立場來看,新型職業技能培訓意味著他們將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前沿的思想和技術。通過有效的學習與實踐,不僅可以使農民更好地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要求,還可以幫助農民了解并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能。在完成學習后,農民會將學習到的先進生產理念與生產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發展。此外,有些農村地區面臨嚴峻的環境資源問題,通過相關技能培訓,農民可以樹立良好的土地意識,有利于優化農村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借助這樣的方式,不僅可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可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2]。
2 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訓內容缺乏合理的設置
根據培訓內容的不同,當前的培訓主要分為3種:1)知識類培訓,以相關行業的產品和技術為主要內容;2)技能類培訓,如計算機操作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3)思想類培訓,旨在端正人們的工作態度,提升人們的思想修養等。目前,許多培訓內容大同小異,管理人員在培訓開始之前和農民缺乏溝通,沒有對農民的真實情況有所了解,導致設置的培訓課程脫離農民的實際需求[3]。此外,很多培訓機構開設了一些與工作專業無關的課程,引起了農民的排斥心理,很多農民認為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偏低,對培訓也缺乏積極性。
2.2 培訓模式單調
活躍的學習環境、良好的互動模式,可以為農民帶來新的靈感與活力,然而目前大部分培訓機構仍采用傳統落后的培訓模式,即在講師機械的講解中,學員被動地接受知識,之后再經過統一的考試檢驗培訓結果。這樣的培訓模式不僅十分枯燥,而且效率較低,導致農民對培訓內容失去興趣,培訓結果不理想。
3 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的構建內容
3.1 培訓體系的主體隊伍構建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的主體隊伍構建主要涉及供給和需求兩項要素。1)供給隊伍的構成主體是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不僅包括政府部門和社會中的眾多企業,還包括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職業技術學校作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戰略基地,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供給隊伍構建過程中,政府管理部門應結合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現狀,吸引教育機構參與培訓體系的建設中,尤其是加大對高等職業學校的引入力度[4]。2)在構建需求主體隊伍的過程中,應對培訓體系的受眾進行明確劃分,篩選出符合技能培訓條件的農民,并將其作為培訓工作中的重點培育對象,從而確保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的科學性與完善性。
3.2 培訓體系的動力支撐構建
在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過程中,應在原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加強動力支撐建設,并對其進行持續補充與完善。在構建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1)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與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變化,這意味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生產情況而制定。在此背景下,應將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整合到農民培訓體系的結構中,從而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效統一。2)市場需求對農民的資質與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職業培訓體系應以培育市場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在對農民開展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應引導農民學習與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有關的產業技能,避免在培訓過程中出現陳舊、落后的知識技術。此外,新型農民職業培訓體系在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時應符合市場需求,如選擇與當地農業發展規劃相適應的培訓內容,并在培訓時間上盡可能避開春種及秋收時節,以確保農事活動的順利進行。
3.3 培訓體系的運行機制構建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運行機制的構建,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對市場一體化機制與行政一體化機制的雙重構建。1)市場一體化機制的有效運行,可以加強不同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從而達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效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發展中的供給不平衡問題,確保供需關系的和諧發展。例如,在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中,應按照市場的發展規律,將師資團隊、教學資源、金融支持等社會層面的元素納入培訓體系中,從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培訓工作的高效和諧發展。2)在構建行政一體化運行機制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不斷優化體系的內部結構,確保培訓工作能夠依法依規順利開展。同時,在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中,通過政府的有效干預,可以加強對不同部門、不同管理階層的有效監督,實現管理權力的優化配置。
4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有效對策
4.1 明確培訓目標,合理設置培訓內容
1)在課程設置上,應從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在滿足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基礎上,明確培訓目標,制訂針對性的培訓內容,以確保培訓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例如,應以農業、種植業、畜牧業、食品加工業等與農村、農民密切相關的培訓技能為主。這些技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且農民普遍具備一定經驗,因此更容易被農民接受,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需求。2)為了豐富培訓內容,使農村掌握前沿的知識技能,培訓部門應加強與教育機構、技術院校、職業培訓中心等部門的交流與協作,共同制訂詳細而全面的培訓實施方案,再由相關部門對培訓內容進行審查與管理,確保培訓內容能夠真正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5]。
4.2 豐富培訓形式,提升農民的實踐技能
1)在培訓過程中,應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情況,不斷創新與優化培訓形式。為了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培訓形式上可以采用在崗培訓、專業講座、實踐培訓等多種形式分級開展,并以實踐培訓和在崗培訓為主。培訓機構要針對農村勞動者的不同情況,制訂不同的培訓計劃與培訓內容,如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應注重對農產品加工流程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培訓。2)針對鄉村振興和相關行業的需求,應結合崗位的具體要求,建立訂單式學習機制和定向學習機制,將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作為承擔相應工作的必備條件,深入落實崗位培訓工作,以確保人才培訓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在農民完成相關學習之后,相關部門應為其頒發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使農民在培訓過程中能夠真正學有所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
4.3 引入信息資源,創建學習型組織
1)創建系統的知識素材庫。在該知識庫中存儲各行業所需要的技術信息,農民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隨時在相關網站上傳或下載有關資料,從而打造一個高效的學習平臺。該學習平臺不僅可以使農民掌握先進的知識技術,還能提升農民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技能,從而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2)積極引入并更新現代化培訓設備。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不僅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傳輸的速度,使信息交流與分享更加便捷高效,還能為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工作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培訓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重要保證。
4.4 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提升農民的學習動力
1)相關部門要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環境支持,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可以積極開展職業發展研討會,使農民與行業專家進行面對面溝通;鼓勵農民針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職業偏好和工作目標進行全面的自我評估,加強與培訓管理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除了實用的操作技能外,重視思維的創造與技能的革新,幫助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能夠運用自身所學,為農業生產及制造行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2)針對不同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及切身需要,積極開展培訓活動,這是激勵農民進行深層次學習的有效推動力。同時,在培訓過程中重視農民的思想教育,培育正確的工作觀念,讓農民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以榮譽感、價值感和責任感激發農民的學習動力。
4.5 重視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1)重視對農民創新意識的培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想取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機會,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提出問題是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階段,只有提出問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思考與探索,因此應鼓勵農民在培訓過程中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對于農民的提問,要以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對于某些與管理者不一致的意見,應給予尊重并深入考慮,從而為農民提供更加廣闊自由的創造空間。
2)培養農民之間的合作意識。在信息化時代,個人的知識儲備較為有限,很多問題難以獨立解決。因此,培訓部門可以在培訓工作中添加一些活動,例如設立合作小組,并制定相應的合作制度,以培養農民之間的合作精神。在互相交流中,農民不僅可以擴展自身眼界和思維,還可以學習對方的優點,對提高培訓活動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5 結語
在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應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并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及工作需求出發,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同時,結合當前的市場行情及相關行業對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努力提升農民的思想意識和知識技能,從而推動農民勞動力的有效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 姚文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建構[J].農業經濟,2020(10):77-79.
[2] 張波,趙從凱,滿冬.提高農民技能培訓實效的建議和措施分析[J].山西農經,2022(6):134-136.
[3] 張寧潔.加強高素質農民技能培訓實現鄉村人才振興[J].黑龍江糧食,2022(2):117-119.
[4] 陳永強.淺析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構建策略[J].山西農經,2021(3):71-72.
[5] 周鵬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問題與對策:以浙江嘉善縣為例[J].大眾科技,2019,21(7):134-136.
收稿日期:2022-06-1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河北省‘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研究”(JRSHZ-2022-01003)。
作者簡介:袁麗偉(1983—),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專業和職業教育。E-mail:nal042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