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禛 徐輝

摘 要:《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原跡早已丟失,現存的只是宋摹本,絹本設色,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作品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在家設宴、載歌行樂的場面。畫面中記載的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由五段場景構成,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象力,畫面的整體層次在當時更是一種創新。作品造型準確精微,線條精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不同物象的筆墨運用富有變化,敷色豐富、和諧,使得仕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的青黑色衣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對《韓熙載夜宴圖》的宿世前生及內容進行分析,探討中西繪畫之間的差異及《韓熙載夜宴圖》對藝術創作的意義,以更好地促進中國畫的發展。
關鍵詞:《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韓熙載
一、《韓熙載夜宴圖》的宿世前生
關于《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古代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韓熙載從小家世顯赫,出身名門望族,才氣也是出類拔萃的,入南唐后官至中書侍郎。眼看南唐政治逐漸衰敗,自己卻不能力挽狂瀾,因而“恥為之相,故以聲色晦之”。意思就是說,韓熙載認為在國家即將滅亡時,自己作為宰相,是一種恥辱,無法拯救國家,這種心理使他除了沉溺于世俗聲色歡愉來慰籍自己的心靈和麻木自己的意識之外,已別無出路。南唐后主李煜中意韓熙載并想重用他,卻聽說他浪費自己的一身才華,忘卻自己的一腔熱血,沉迷于享樂。于是讓顧閎中深夜與各位賓客一同赴宴至韓熙載府宅,私下記錄韓熙載載歌載舞的每一個場面,想用圖畫告誡韓熙載切勿忘了自己的初衷和抱負,要以國家和江山社稷為重,停止燈紅酒綠的糜爛生活。論據為《宣和畫譜》記載:“后主李煜欲重用韓熙載,又頗聞其荒縱,然欲見樽俎燈燭間觥籌交錯之態度不可得,乃命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五代史補》中記載:“偽主知之,雖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過,因命待詔畫為圖以賜之,使其自愧,而熙載自知安然。”
歷史上還存在另一種說法,韓熙載本才壓群芳且家世顯赫,唐朝末年登進士第,但他的父親因被牽連而遭到誅殺,韓熙載沒辦法只好潛逃到了江南地帶,投順南唐。剛開始因為才華橫溢,頗受南唐中主李憬的寵信,后主李煜繼位后,因為當時北方的后周威脅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委身求和,以保南唐在自己手里太平,不被毀于一旦,另一方面又對北方來的官員加以猜疑、陷害,導致當時本就不穩定的政局更加動蕩不安,內憂外患更加嚴重,朝不保夕。在這種環境下,身居高職的韓熙載才出此下策: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涂人,好讓李煜不會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但李煜當然不會那么輕易相信,就命顧閎中和周文據到韓熙載家打探虛實,并讓他們將所見所聞如實地畫下來交給他看。大智若愚的韓熙載自然可以猜到他們的來意,所以故意將一種不問時事、沉醉于歌舞、醉生夢死的形態表演了出來。顧閎中憑借著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中的夜宴全過程默記在心,回去后即揮筆作畫。李煜看到此畫后,便暫時放過了韓熙載等人。因此,這幅畫在當時其實就是一幅情報圖,卻因構圖奇妙、畫藝精湛而聞名后世。
顧閎中此圖的成功之處在于不但概括而具體地反映了當時貴族生活的奢糜,而且在挖掘人物內心世界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了充分描繪韓熙載夜生活的方方面面,顧閎中巧妙地運用了長卷構圖形式。此畫長28.7厘米,寬335.5厘米,絹本設色,其長度也可無限擴展,用來表現人物活動,可以不受某種特定時空的限制,在若斷還連的若干場景組合及時空的變化中揭示人物性格及反映內心世界,在絹布上充分地表現出了人物的表情,色彩也極具張力。
二、《韓熙載夜宴圖》內容分析與鑒賞
《韓熙載夜宴圖》主要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在家中招待賓客的場景,繪寫的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并且其中的重要人物反復出現。在題跋中,畫中出現的人物全部標明,此畫雖然描繪的是夜晚的景象,但全畫明亮,只用燭臺作為夜晚的象征。畫作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聽樂、觀舞、暫歇、清吹、散宴。第一部分“聽樂”描繪了韓熙載與賓客們邊暢飲邊欣賞琵琶彈奏的場景。顧閎中在作這幅畫的時候,將重心放在了琵琶彈奏起初的那一個畫面,當時氣氛很凝重,每一個人物的注意力都在彈奏琵琶的那位女子的手上。雖然畫面是靜止的,但可以從人物的神態中感受到他們聽到琵琶彈奏出動人樂曲時的那種享受。畫面當中的動和人物神態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顧閎中根據人們當時所處的地位刻畫出了他們的神態、表情及不同的儀態,通過靜與動的對立讓人們對琵琶女的技藝產生無限期望與想象。第二部分為“觀舞”,韓熙載站在紅漆羯鼓旁,兩手抑揚地敲鼓。韓熙載右手舉起鼓槌,使人感覺仿佛鼓槌敲下去就能聽見鼓的聲音似的。第三部分為“暫歇”,描繪的是宴會過程中的休息場面,人物位置安排相對松散。韓熙載坐在床榻上,邊洗手邊和侍女們談話,此時的琵琶和笛簫都被一個女子扛著往里走,隨后還跟著一位端著杯盤的女子。兩位女子好像還在對今晚的宴會津津樂道,更加烘托出了輕松的氛圍。這也是整個畫卷所表現的夜宴情節的一個間歇,整體氣氛舒緩松放,并且運用的色彩極其豐富,讓人眼花繚亂。在畫面中,顧閎中采用了緋紅、朱砂、石青、石綠等顏料,對比強烈。人物的描繪多用朱紅、深棕等凝重的色彩,室內的家具,比如桌椅、床帳,則多用黑灰、滌棕等色彩,人物與家具之間相互襯托。雖然用色繁多復雜,衣紅衫綠,卻沒有給人帶來任何不好的觀感,甚至人們還會覺得畫面極度和諧。顧閎中在全是灰黑色調的背景中讓這些化有濃妝、驚艷的侍女們的姿色綻放到了極致,再用同類色調的山水、花鳥點綴,使得視覺上有了主次之分,有種雜而不亂、井然有序的感覺。第四部分為“清吹”。這時的場景是一個大場景,樂師與觀客之間的比例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之間的位置恰到好處。韓熙載換下了正裝并盤膝坐在椅子上,一邊揮動著扇子,一邊和一個侍女吩咐著什么話。五個奏樂人橫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動態,雖同列一排,但也沒有感到整齊統一的滯板。第五部分為“散宴”。這一段描繪了宴會結束,賓客們陸續離去的場景。韓熙載站在兩組人物的中間,伸出左手呈擺手狀,好像在說“不”字。這里其實存在一個誤解,大多數人觀賞后認為這部分應為在宴會的尾聲,賓客或自行離去,或流連忘返念念不忘的情景。但后來有學者指出,韓熙載的手勢并非為送客,而是讓各位賓客自行歡樂,歌酒繼續,簡單寒暄意為“大家隨意,我先去休息”。
整幅畫面中的男女人物造型細致生動,而且整幅畫作巧妙地以屏風進行分割,場景顯得巧妙完整,使得各場景之間既相互聯系,也各立為美,也可看作相互關聯的片斷所組成的畫卷。從外形輪廓的塑造,到筆觸的流暢運用,再到賦色的嚴謹,都可以展示出顧閎中畫技的超凡脫俗。此外,不同場景之間完美過渡,時間與空間完美融合,寓意豐富,布局跌宕起伏,情節張弛有度,人物神情恰到好處,極具韻味。在畫面中眾多人物的描述上,顧閎中巧妙地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反其道而行之,用他們的動態表達出來,再運用多種組合產生銜接,使他們的情感成為一種脈絡,產生一種動靜結合的美感。同時,顧閎中還運用了人物的動態細節來烘托場景的美好,比如:用侍女情不自禁地探頭偷聽琵琶,暗示著琵琶彈奏的技藝超群,也烘托出了當時宴會的成功(圖1);用侍女手中托盤上的水果品種暗示當時的季節;用燭火的明亮程度暗示時間的推移。構圖和人物位置疏密有度,場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當然,這幅畫中主要是記錄韓熙載的言行舉止,自然對他的刻畫格外細致。他在畫面中頻繁出現,或動,或靜,或躺,或側,或歡快,或沉醉,被描繪得精微有神。韓熙載的氣質在眾人之中也是超凡脫俗的,但是從始至終韓熙載的臉上都毫無笑意,與如此歡快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了他心中的情感得不到宣泄,使人物在情節繪畫中具備了肖像畫的性質。這也使五代十國時期人物畫中肖像畫的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顧閎中對人物的刻畫尤為深入,以形寫神,這五段場景有分有合,通觀全圖軸的五段場景,琵琶、羯鼓、笛、簫、牙板等樂器一一出場。除了戴著高帽的主人韓熙載之外,其余的人也都形態各異,但都與自己的身份背景十分貼切,就像電影一樣,描繪了韓熙載舉辦家宴、大宴賓客的全部過程。五代十國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如同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一樣,歷史地位格外突出。雖然顧閎中的其他作品已經失傳,但僅存的《韓熙載夜宴圖》足以確立顧閎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而《韓熙載夜宴圖》亦成為中國古代人物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這種技法在唐代和后世的技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幅畫在美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筆重彩畫的最高境界,所以每個細節都值得人們重復體會,以在每次欣賞《韓熙載夜宴圖》的時候,都能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韓熙載夜宴圖》最精彩、最深刻的地方在于“樂”與“悲”的對比,它生動地描繪出了宴會上的熱烈和歡愉,氣氛烘托到了極致時,韓熙載卻始終無法融入進去。他脫離快樂、心事重重得不到宣泄的神態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韓熙載其實本來就是用虛假的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度過這次的政治危機,所以他無法安然玩樂。韓熙載人物形象的刻畫充分地體現出了畫家顧閎中“傳神”的筆力。
三、中西繪畫的差異
《韓熙載夜宴圖》的獨特之處在于開創了一種新的繪畫構圖方式——組畫,當時西方油畫中也存在組畫的形式,比如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的油畫組畫《時髦的婚姻》就是由六幅畫組成的。《韓熙載夜宴圖》與組畫《時髦的婚姻》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組畫《時髦的婚姻》是由多副畫構成,而《韓熙載夜宴圖》是一整副作品中分成五個場景。此外,中國畫強調“傳神”,人物畫的創作中對于人物“神態意境”的追求要高于單單對“外形”的刻畫,這樣才能“以形寫神”。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人物刻畫就滿足了這一點,與中國畫相比,《韓熙載夜宴圖》要比唐代仕女畫有所突破,并且已有了一些情節性的轉換,韓熙載在宴會上悶悶不樂的神態與氛圍的落差感表現出了他內心的矛盾和抑郁,也充分顯示出了顧閎中“傳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絕功力。
四、《韓熙載夜宴圖》對藝術創作的意義
《韓熙載夜宴圖》幾經轉折,1921年由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其變賣,《韓熙載夜宴圖》也在紛亂中散落到長春街頭。1945年,當時著名的山水畫、人物畫和花鳥畫大家張大千用500兩黃金購得。1952年,《韓熙載夜宴圖》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1975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家和裝裱師經過重新揭裱和修復,才有了我們今天所欣賞到的完整的佳作。這副畫作是南唐顧閎中所畫,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卻為南宋臨摹版。經考證,在每幅畫作的屏風中,樹的畫法都為南宋時期的畫法。另外,侍女的豐腴或消瘦,以及身上的服飾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女孝經圖》中的服飾畫法非常接近。在第一幕中,桌子上的酒具與宋墓出土的酒具一致。在結尾部分,有一個南宋時期的文人和官僚的一個印章,種種跡象表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畫作為南宋時期所作。由于顧閎中所畫作的真品《韓熙載夜宴圖》下落不明,真正的畫作是否為南唐時期所作,目前還無法得知。但畫中的細節很到位,覆蓋的文化非常多樣化,比如舞樂、服飾、尊卑座次,還有當時的一些禮儀制度,是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眾多文化的依據。同時,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現實意義的人物畫杰作對人們研究南唐時期的歷史和風土人情有著極其深遠的歷史價值,并且對藝術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水仙君.畫的故事[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
[3]蔣勛.藝術概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4]李昌菊.中外美術史[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5]王博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6]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元明清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7]葛路.中國繪畫美學范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石禛,黑龍江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山水畫。
徐輝(通訊作者),黑龍江佳木斯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傳統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