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宏 楊懷芳
趙正宏,楊懷芳.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22,16(14):-210.
摘 要 當前種植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美麗鄉村建設路上的巨大絆腳石,如果不加以處理,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影響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通過闡述當前我國農村種植業面源污染的現狀,結合當前種植業面源污染存在的問題,提出防治主體傾斜,激發村民主動性;推行綠色種植業;強化監管動作;加大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 種植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X7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67
我國廣大農村居民一般依靠農業生產維系生活,這樣的生活習性已經持續了上千年,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發明創造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產量,但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農村居民文化素養不高,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居民只注重眼前利益,這導致了當前種植業面源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再加上農村環境復雜,種植業面源污染的監管治理工作遲滯,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想要改變當前的現狀,需要加大力度進行整治[1]。
1 現狀
1.1 大量化學用品的投入和濫用
1.1.1 化肥的濫用
肥料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施肥是保證農業生產產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進行化肥施用的過程中,農業生產者并沒有考慮到環境的承受能力,大量施用化肥。相關數據表明,我國農村耕地土壤中氮元素和磷元素超標嚴重,這與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逐年激增有關,同時導致了大量農村地區土壤出現肥力下降、板結、地下水污染等問題,而土壤肥力的下降加劇了化肥的過量投入,這樣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
1.1.2 農藥的濫用
農藥的主要作用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及除掉田間雜草,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顯著成效,成為農業生產的有力保障,但由于農藥的濫用,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1)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不合理的農藥使用導致物種大量死亡,嚴重影響了生物鏈,導致農村生物多樣性下降,進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使得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難以阻止。2)農藥的大量泛用甚至濫用,催生出了抗藥性更強的病蟲害,這又倒逼農業生產者使用新的農藥類型或加大農藥劑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增加。農藥的濫用使得農作物產品有害物質富集,對人類的健康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威脅[2]。
1.1.3 塑料地膜回收難
地膜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地膜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為典型的塑料制品,地膜一旦埋入地下,分解困難,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續的污染。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但是地膜的使用量和覆蓋面積都在大幅度增加,使用量已經超過20世紀90年代的6倍之多。造成地膜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的地膜越來越薄,雖然這很好地幫助了農業生產者壓縮生產成本,但是超薄的地膜非常容易破損,即便回收,也容易產生大量的塑料殘留。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塑料薄膜總體回收率不足50%,這對農村耕地土壤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1.2 農業廢水污染物排放
農業廢水排放對水體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當前很多農村河流水質已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甚至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河流中大量生物死亡,生態平衡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水體污染的治理力度,農業廢水排放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相較于工業廢水,農業廢水排放具有分散性、隱蔽性和隨機性,監控管理難度大,這導致了農業廢物、污染物的排放仍在當前水體污染中占據較大的比例[3]。
1.3 種植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種植業面源污染產生的危害具有多樣性和全面性的特點。1)化肥的過量使用,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尤其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導致了氮元素流失嚴重,這使得土壤出現板結、酸化、鹽堿化、肥力下降等情況,與此同時,塑料地膜的使用,也進一步降低了農田土壤的承受力。2)在雨水的影響下,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又會對地下水和地表徑流產生巨大的污染。3)農村的秸稈焚燒問題,對大氣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 問題
2.1 村民參與主動性不強
目前我國針對種植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動工作,以區域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作為主體,但在執行過程中,很多新技術、新思想都難以落實到村民。在推行化學品減量增效工作時,得不到農業生產者的支持和理解。歸根結底,是相關機制不夠完善,雖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補貼,希望以此來吸引農業生產者,但是從收效來看,并不能令人滿意,這也與農業生產者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環境復雜、相關工作人員缺口大有著一定的關系,這導致了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過程中,村民參與感薄弱、參與意愿不強烈,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難度大[4]。
2.2 對綠色農業的認知不足,污染交叉治理難度大
當前我國農村種植業面源污染情況復雜,不僅污染源廣泛,而且污染種類繁多,很多化學品的投入在土壤中形成了交叉影響,污染程度增強;另外,不同地區受當地降雨、水文、地質、濕度、溫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污染程度、污染范圍也大有不同,很多情況下,一旦發生種植業面源污染,就會導致惡性循環且愈演愈烈。歸根結底,還是農業種植習慣的問題給農業污染治理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從當前綠色種植業推廣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體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很多農業生產者習慣于固有的農業生產方式,認為綠色農業種植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在沒有得到印證之前,不愿意冒險嘗試;此外,目前推行的很多綠色農業種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整體生產成本,這對于農業生產者來講是難以接受的。這就導致農村種植業面源污染問題從源頭上難以控制,時常發生交叉,防范和治理難度都非常大。
2.3 監管體系不健全
目前,在種植業面源污染的防治中,很多監管措施尚停留在口號階段。雖然近年來,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與號召下,各級政府紛紛響應,農村地區焚燒秸稈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除此之外,針對農藥、化肥的濫用、地膜的棄置、農業畜牧業廢水排放等問題,仍沒有很好的監管和治理方法。在農村居民的認知中,禁止焚燒秸稈的規定是因為有可能引發火災,與環境污染關系不大,也正因此,不論是化學品的濫用還是向河流傾倒廢棄物,農民本身對此沒有認知,不能夠將其與生態保護相聯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又缺少有效的、明確的監管體系,導致當前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始終停留在倡議和引導階段,監管和執法難以落地[5]。
2.4 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缺少得當的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方法,導致相關的財政投入也較少,不能滿足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日常工作需要。資金投入的不足導致了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人才缺失、技術落后、相關人員工作沒有積極性等問題。技術推廣對于農民的吸引力也不足,部分政策中規定的津貼發放遲緩、數額較小,農民主動參與的意愿偏低[6]。
3 對策
3.1 防治主體傾斜,激發村民主動性
當前的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行為,農民作為基層不能認識到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對于自身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很多推廣人員也將其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對其意義理解不足。面對這樣的問題,應逐漸將防治主體向農民傾斜,早期時可以抓典型,在年輕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民群體當中,成立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小組,先提升這部分人的理念,再借助他們在農民群體中的影響力形成輻射,使更多人了解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內容并主動參與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為種植面源污染防治的主體[7]。
3.2 推行綠色種植業
綠色種植業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當中的重要一環,其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產量和產能,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能夠起到積極的效果,減少種植業面源污染的發生。綠色農業的推廣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而且經過多年的推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綠色農業當中,進一步加強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能夠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8]。
種植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業廢棄物的傾倒、秸稈焚燒、畜牧業糞便傾倒、地膜回收率低等,人們沒有對相關廢棄物、污染物進行合理的回收利用。針對當前的技術發展形式來看,不論是秸稈還是其他農業生產廢棄物(如花生殼、稻草、次小薪材、木屑樹皮等),都能夠作為生物質燃料的原材料進行回收利用,而地膜也可以利用破舊地膜進行二次生產,使農民意識到這類農業廢棄物可以回收利用,提高他們配合收集廢棄物的積極性,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綠色種植業的推廣,實際上是從根本上解決種植業面源污染的問題,通過施行綠色種植業,能夠在各方面遏制環境惡化的態勢,并逐漸利用自然環境本身的恢復能力,不斷地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生態發展。
3.3 強化監管工作
目前強化監管工作難度較大,不論是針對過量使用化學制品還是未進行地膜回收等行為,都難以利用相關法律法規懲戒農民,導致了監管力度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相較于零散的農民監管,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從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合作社監管入手,因為政府部門對其農業生產行為的掌控力度更強,更容易規范其農業生產行為,避免種植業面源污染的發生。同時以此為契機,逐漸深入到農民群體中,以大規模農業生產行為為標桿,逐漸加強監管,也更容易被更多農民接受。
3.4 加大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
加大投入主要有4點好處。1)增加相關崗位的專業人才,加大推動力度。2)在進行新技術的推動工作時,能夠保持技術的吸引力,利用政策和補貼,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并形成示范效應。3)增加相關的培訓經費,強化現有人才隊伍,提升工作效果。4)采取多樣化宣傳推廣方式,增加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范圍和提高認可度[9-10]。
4 結語
種植業面源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種植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只有不斷加強投入、完善制度、強化監管、推行綠色種植業,才能避免種植業面源污染的發生,保障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映倞,楊林章,李紅娜,等.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發展歷程分析及趨勢預測[J].環境科學,2020,41(8):3870-3878.
[2] 項頌,吳越,呂興菊,等.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空間分布特征及分類控制策略[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11):2474-2483.
[3] 張海濤,任景明.農業政策對種植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32(6):914-922.
[4] 吳義根,馮開文,李谷成.人口增長、結構調整與農業面源污染:基于空間面板STIRPAT模型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7(3):75-87.
[5] 鄭田甜,趙筱青,盧飛飛,等.云南星云湖流域種植業面源污染驅動力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35(6):730-737.
[6] 武淑霞,劉宏斌,劉申,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控技術[J].中國工程科學,2018,20(5):23-30.
[7] 胡鈺,林煜,金書秦.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和“十四五”政策取向:基于兩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比較分析[J].環境保護,2021,49(1):31-36.
[8] 張曉莉,夏衣熱·肖開提.新疆農業面源污染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4):29-36.
[9] 邱捷,佘冬立,夏永秋.國家尺度種植業面源污染負荷估算方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2):198-205.
[10] 胡文杰,王曉榮,付甜,等.三峽庫區蘭陵溪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J].環境污染與防治,2021,43(5):568-573.
收稿日期:2022-06-14
作者簡介:趙正宏(1970—),男,云南江川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糧食、烤煙、蔬菜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試驗研究及成果推廣應用。E-mail:3376665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