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逸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學委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
顧逸東早年從事宇宙射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領導建立了我國高空氣球技術系統并解決了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組織開展了大量氣球科學探測和實驗。
1993年后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工作,曾長期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主持了載人航天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技術工作,領導了數十項空間應用任務的有效載荷設計、研制、試驗、測試發射和后續研究,圓滿完成了相應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組織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應用任務論證,推動了一批前沿項目立項。主持完成中國科學院學部設立的空間科學、空間開發戰略研究和咨詢項目。
顧逸東提出并實踐了工程技術與科學和應用結合的新思路,在堅持載人航天工程研制階段的同時,將科學與應用研究、科學搭載試驗、科學樣品與設備匹配試驗、科學實驗全過程演練、同步天地對比科學實驗、對地觀測設備航空校飛和在軌地面配合試驗等列入工程研制流程,促進了科學研究與載荷研制的緊密結合,并將用戶需求、工程研制、驗證試驗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顯著提升了空間科學、應用研究和有效載荷研制水平。
顧逸東建立了應用系統工程技術管理體系,將不同類型工作納入嚴格統一的航天工程軌道;全面主持應用系統的研制、試驗、測試發射和在軌運行;決策解決了研制試驗中出現的問題,使全部空間應用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推動中國空間科學與應用取得顯著進步。顧逸東成功地在科學與工程之間架起了橋梁,在航天航空系統工程的航天應用系統和氣球技術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顧逸東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等獎各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4項;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求是科學基金會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
先后主持完成嫦娥二號多天體多目標探測、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探測、嫦娥四號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等重大工程,樹立了世界月球探測新里程碑。
20世紀80年代中,吳偉仁研制成功首套數字化遙測系統,實現航天遙測由P頻段向S頻段、由模擬遙測向數字遙測的技術跨越;80年代末,設計實現以靈活性為核心的開放式體系結構,突破負荷平衡優化等關鍵技術,研制成功首套計算機遙測系統,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論證提出航天器在遠距離飛行過程中實時變換遙測狀態的測量方法,并研制相關應用系統。以上系統或方法成功應用于多種航天型號和工程,推動了中國遙測理論與技術的跨越發展。
自嫦娥二號任務開始,吳偉仁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負責總體技術方案制定,組織關鍵技術攻關和地面大型試驗驗證等。提出并首次實現用一顆衛星開展多天體、多目標探測,獲國際首幅7m分辨率全月立體圖,使中國首次完成拉格朗日L2點和4179小行星探測,開辟了深空探測的新領域。作為論證組長,主持論證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六號)實施方案,實現我國首次無人月球采樣返回,也為未來載人登月工程實施而率先驗證了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為論證組長,提出基于月球南極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八號)實施方案,擬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具備全月面到達、長時段工作、高智能操作能力;實現對月球地質構造、空間天文、月球環境與資源等科學問題的精細探測與深化研究,開展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一系列原創性科學成果;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與運營及載人探月奠定基礎。
吳偉仁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2項;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等,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授予小行星命名。出版學術著作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王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現任子午工程二期總指揮;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工程副總師,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和天問一號有效載荷分系統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二期)負責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中方首席科學家。
王赤長期從事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余篇。
王赤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層多元太陽風模型,提出了確定太陽風在外日球空間減速的新方法,給出了星際介質中性原子密度,為美國新一代日球邊界層探測器IBEX任務仿真提供了關鍵參數。揭示了外日球空間太陽風的物理特征,研究成果“太陽風在外日球空間的減速”成為不爭事實,被美國空間物理戰略規劃委員會列為外日球空間六大研究成果之一。揭示了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從太陽到外日球空間的傳播規律,理論預言了日球層頂對太陽風擾動的響應過程及不穩定性的新現象,并被觀測數據證實,被列為美國行星際探索計劃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國宇航局為紀念旅行者飛船發射運行25周年的光盤上。合作建立了三維全球磁層磁流體力學模式,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擁有能自洽描述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數值能力的國家之一,發現了地球磁層對行星際擾動的負反應的新現象,揭示了其物理本質,在地球磁層中小尺度物理現象的數值模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郭華東,地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主任、“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和《地球大數據》主編。
郭華東從事空間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在遙感信息機理、雷達對地觀測、數字地球科學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其中,系統揭示雷達電磁波與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機理,建立了無植被沙丘幾何散射模型,證實了長波段雷達對干沙的穿透性,揭示了熔巖的去極化機理與植被的多極化響應現象,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雷達遙感學者;研究提出多波段多平臺遙感信息處理與識別方法,為減災和礦產勘測等國家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致力于發展國家對地觀測體系,提出開拓“波段、振幅、極化、相位”電磁波“資源”學術思路,推動發展了我國新型對地觀測系統;提出數字地球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型,主持研制完成“數字地球原型系統DEPS/CAS”,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具“里程碑意義的貢獻”;合作創建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創刊《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并任主編,推動了全球性數字地球的發展。
郭華東是俄羅斯地理學會N.M.Przewalski金獎和亞洲遙感協會Boon Indrambarya金獎獲得者,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授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是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建宇,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兼衛星系統總指揮,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工程總師,高分專項航空系統副總設計師。長期從事空間光電系統、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的研究,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項目,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超光譜成像技術、空間激光探測技術和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
王建宇擔任COSPAR中國委員會委員、SPIE亞太遙感會議/多光譜、超光譜遙感技術和應用會議主席,《紅外與毫米波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編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建宇主持國際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系統的設計和研制,解決了星地量子科學實驗中光束對準、偏振保持和單光子探測等多項核心技術難題,確保了星地量子秘鑰分發、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科學實驗的完成;提出了超光譜成像與激光遙感相結合的探測新方法,解決了多維遙感探測中信息同步獲取難題,主持研制了多種超光譜遙感系統,并產生重大效益;提出了空間遠距離激光高靈敏度單元和陣列探測方法,實現了中國激光遙感的首次空間應用。
2016年8月,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在全球量子通信上所處的引領地位。而這項衛星工程的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發射總指揮就是王建宇。“墨子號”搭載了四個有效載荷,其中一半都是由王建宇院士領導的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牽頭研發。
王建宇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杰出成就獎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科技精英、優秀科研院所長等獲得者。發表論文近170篇,授權發明專利70多項,專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