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文風,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面對現在受眾年輕化、內容個性化、交流互動化的全媒體環境,如何打破傳統新聞報道“曲高和寡”的窠臼?如何為時政類新聞注入“親和力”,讓新聞更加“接地氣”?只有不斷增強“四力”,改進文風,深入基層一線,采寫時從群眾視角出發、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講述故事,這樣讀者才會喜歡,產生共鳴,新聞報道才能夠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主題報道亦是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決策、重大活動及相關社會熱點進行組織策劃。而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規定動作做出亮點,關鍵就是要講好故事。
基層一線是滋生好新聞的肥沃土壤。新聞報道要想做到鮮活生動,記者只有帶著主題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成為溝通政府和百姓的橋梁,要從“大局著眼,小處入手”,放高眼界把握報道題材,放低身段講述百姓故事,真正察民情、聽民聲,這樣采寫的新聞才能夠“頂花帶刺”,帶著“新鮮的露珠”。
梳理近年來各類新聞獎獲獎作品會發現,選題緊扣時代熱點、撥動群眾心弦、引起受眾共鳴的報道占了多數,尤其故事性的講述方式,不僅呈現了時代面貌,也起到了輿論導向作用。
以2019年度中國城市黨報新聞獎一等獎的通訊《一份來自興縣程家梁村的“渴”望》為例,這篇通訊從程家梁村曾經接雨水、化雪水“喝水難”開始,生動講述了在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政策下,在村支兩委黨員干部和縣水利部門共同努力下,實現了全村飲水工程全覆蓋的故事。生動、鮮活展現了呂梁一個深度貧困村莊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折射出呂梁社會、經濟的發展成就。
脫貧攻堅類的報道很多。這篇報道從程家梁村村民從“無”到“有”喝到了甘甜的自來水這樣一個小事件展現大時代,角度新穎,讀來引人入勝。這樣的新聞,就是一篇深入基層跑出來的好新聞。
2020年,《中國扶貧》雜志社與呂梁日報社聯合采寫的關于呂梁脫貧攻堅的系列報道,也是一組非常“接地氣”的新聞稿件。以《產業扶貧的“呂梁探索”》一文為例,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思路多、拓市場,市委書記鼓勵賣粽子,家門口走上致富路;規模大、銷路廣,棗葉變茶葉,蔬菜進大棚,傳統農業開“新花”;強基礎、打品牌,礦老板養山豬、種香菇,轉型“轉”出新路子,分別就是三個小故事,這樣的小標題與傳統小標題不同,通過平民化、生動化的語言,讓報道更具親和力,更加“接地氣”。
這組稿件的采寫,記者們下了很大的功夫,連續一周,采訪團深入呂梁市石樓縣、交口縣、中陽縣、臨縣、興縣、嵐縣的城市鄉村,看老區發展變化,聽百姓心聲,與干部聊出路、和企業家探未來,獲取了很多鮮活的一手素材。因此在寫稿時,記者可以貼近生活,從平民百姓視角入手寫作,把容易做成“新聞八股”的老套報道,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呈現,寫成了一篇有情有景、見事見人、生動可讀的親歷報道,文章十分具有可讀性。
作為黨報記者,在日常報道中接觸時政、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如果在采訪中,記者不會尋找新聞角度,不會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講故事,報道就會變得晦澀難懂,千篇一律,讀者很不買賬。而要想為文章注入“親和力”,就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一切為了群眾這一宗旨。
因此記者在寫稿中時,首先要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群眾,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老百姓希望看到什么樣的新聞?把“群眾在想什么、群眾需要什么、群眾擔心什么”作為新聞內容策劃的中心,再用群眾聽得懂、看得懂的報道方式去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并在新聞報道中堅持實事求是,抓住主要矛盾,提升新聞的感染力。
抓拍大師布列松說:“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里,都有個決定性的時刻,這個時刻來臨時,環境中的元素會排列成最有意義的幾何狀態,而這個形態也最能顯示這樁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時候,這種狀態轉瞬即逝。因此,攝影家必須抓住這一時刻。”攝影家講究抓拍,文字記者也是如此。
在新聞采寫過程中,有意味的故事不僅要“講”出來,更要“看”出來。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具備看見細節觀察大勢的“眼力”。這個眼力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觀察細節,所見為所得,另一個就是要把個例置身于宏觀大勢中去看,既能看得見“點”,還要看得見“面”,記者是公眾的眼睛,要通過眼力,引導讀者在紛繁的故事中,看到事物發展的方向。
我們常說,寫新聞要以小見大,“小”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細節、情節或者鏡頭,而這個“小”,卻能夠給讀者帶來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見滄海的感受。呂梁日報2022年6月15日刊發的《執法改革“加速度” 為民服務“零距離”》一稿,正是用小切口對文水縣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進行報道。文章開頭以西槽頭鄉綜合行政執法隊對村民傾倒垃圾開具了第一單處罰決定書為新聞點,折射出近年來呂梁市通過持續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法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翻遍當代新聞史,范長江、穆青、郭超人、艾豐, 無一不是走萬里路,訪百家人,通過融入火熱的社會生活,釆集大量鮮活的第一手素材,錘煉出傳世精品。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要恪守“腳板底下出新聞”的信念,深入田間地頭、坐到百姓炕頭,平民視角報道,百姓語言講述,增強報道親和力、影響力,這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單位:呂梁日報社 阮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