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理論意義
人的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中的重要問題。人作為主體,有著三層存在論,自由作為實現目標,有著三層統一論。人為起點,自由為終點,兩者之間的邏輯聯系非常緊密,在兩者的包裹下,才能揭開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的真正面紗。在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中,只有滿足一定的實踐基礎、物質前提、制度條件、現實條件和重要保障,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的探析,為康德、黑格爾的自由觀進行理論批判、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提供理論依據、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理論啟示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以人的三重存在論為邏輯起點,擁有生命性的人在介入性關系中進入了自為的人化自然界,在社會關系的本質中達到了自由本意和自由根本歷史的總體統一,并以自由王國作為了邏輯終點。一首一尾的有機聯系中系統構成了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
1.人的自然存在論
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具有原始的自然屬性,在“介入性”關系下,有了新的屬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1]人是一種具有生命性的自然存在物,生命性是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原始自然屬性。隨著人對自然界的作用演化,有人參與的人類世界,通過實踐活動把自然界深深烙下了人的痕跡,具有改造性,這是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新屬性。但是,新屬性的產生并不能否認人原始的自然生命性,它是人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人類社會就是在對自然存在兩種屬性的綜合把握中,不斷處理自然和自身的現實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中獲得發展的持續動力的,并由自然走向文化、野蠻走向文明、不自由走向自由。
2.人的類存在論
人的存在是具有類特性的類存在,類特性是普遍存在于人類當中具有自由自覺意識性的精神屬性。“人不僅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2]從內涵來看,人以自然存在的生命性為基礎,進入了人化自然界,人類自身擁有了反思的力量,具有了自為性,即自由自覺的意識性,它是人的存在精神屬性的體現,也是人的本質,人在類特性的普遍存在中獲得了自由。這是馬克思以獨特的視角,將類特性放入了人的類存在論當中的創新性建構,很好詮釋了人的本質。但在其現實性上,馬克思又強調: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精神屬性”也有了具體的現實意義。
3.人的社會存在論
人的存在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社會存在,社會屬性是人類在歷史總體發展中,通過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屬性。從現實性上看,社會存在是人的三重存在論當中的本質屬性,它是最終現實表現。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人的存在即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3]人作為社會主體,應該在歷史的運動中發展和實現自己,由原始的自然生命性向社會人復歸,社會是人和自然邏輯統一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化自然界才能永恒不移。因此,正是由于人自身向社會人的復歸,才完成了人的自然存在和類存在的統一,才對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問題產生了現實價值和實際意義。
1.自由是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統一
在關于人的三重存在論統一的歷史過程中,總體統一性原則作為最基本的特點貫穿始終。通過發揮自為性對自由的追求是人類歷史過程的一個終極價值主題,所以,應從自然、社會、人的總體統一中詮釋人類歷史運動過程即自由要得以產生、實現和發展,必須在總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同自然、同社會、同自身的現實活動建立統一關系。人類成功的從有且僅有的原始自然生命性中解脫,走入了人化自然界,在自然與社會的統一中,人類自身通過認識和利用其必然性,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和自身與社會結合的主人,“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異己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來越多的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4]
2.自由是真善美的統一
自由王國是在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統一中實現的,人類通過認識規律有意識的充分支配了自然界,進而衍生出了用美的規律對待自然界與自由本意的勾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5]從自由本意出發,為了追求滿足人類自身的自由現實,就要在追求中摸索世界為何如此的真,尋求世界應該怎樣的善,實現世界就該這樣的美。人類的自由,就在于達到真善美的統一。在主體對客體外在尺度以及主體對自身內在尺度把握的過程當中,真與善兩者完美結合,造就了美的產生,達到了完整的自由。所以,對待自然界,我們既要遵守歷史總體統一過程中的規律必然性,也要發揮人的自為性善待自然界和美化自然界,人類在自然界中實現和提升自己,以此向帶有自由初蘊自然界發展。
3.自由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討論在學術界并沒有達成共識,權利論和義務論的擁護者都用各自的理論批判對方。在如火如荼的立論之爭中,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提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6]由此確定了兩者辯證統一的關系。自由是人所擁有的眾多權利中的最根本的權利,在對待自然界達到真善美的自由統一中,必然會產生自由權利與自由義務的關系辯證。人在行使權利時會對自然界、社會和自己發生影響,人要對自己行為的結果負責,人有權利對自然界進行改造,但也應善待自然界和美化自然界。反之亦然,自然界的處境怎么樣,也直接反映了人的存在怎么樣,假如自然界的處境由于人類的存在而日趨嚴峻,就表明了人對自然界不負責任,即人對自然界沒有盡到其義務,自由之根本就不復存在。因此,自由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綜上所述,人類在原始自然生命性的前提下進入了具有自為性的人化自然界,通過社會關系將自然存在和類存在具有了現實意義,人類就是在這樣的同自然、同社會、同自身總體統一的過程中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界。自由王國是自然界的終極價值關懷狀態,有其必然的規律,自為性的人具有了支配必然的能力,回歸自由本意和自由根本,美的規律和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成為對待關鍵。所以,人的自由發展觀指的是人作為主體,自為地發展主體作用,擺脫內外在束縛,真正創造個性活動,升華自身發展,施展自己本質力量為目的,促進人類自由最終發展,達到三重統一。
“人不是由于具有避免某種事物發生的消極力量,而是由于具有表現本身的真正個性的積極力量才是自由的。”[7]在追求最終自由的過程中,不僅要著眼于終極自由的追求,而且要著眼于是如何實現追求的。
馬克思指出:“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8]人的自由發展的基礎是人的勞動,通過勞動活動才有了現實的社會人,如果將勞動實踐從自由中剝離,其理論就變成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朵無實花,沒有任何討論的現實價值。勞動實踐以決定性的力量使人的大腦、意識、語言等逐漸顯露出來,讓人本身具有了自由活動的主觀性。人的自由發展歷程與勞動形式息息相關,要達到真正勞動階段,自由勞動成為判斷標準,即人將是否成為具有自由個性、自由時間和自主活動的人。在此之前的“生存勞動時期”和“異化勞動時期”與“真正勞動時期”存在對立關系,其勞動形式并不能達到馬克思眼中對于真正勞動的標準,只有將其揚棄才能促進人類社會自由的發展,實現真正勞動。所以,當勞動實踐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并放入理論邏輯前提當中,人的自由才不會成為烏托邦式的自由。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類生活在生產力發達的社會當中,使人向更自由更好發展提供了空間。馬克思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9]人類自身對于精神活動的享受和獨創個性自由的追求,是在“吃飽飯”的基礎上完成的。“實際上,事情就是這樣的,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允許的范圍之內獲得自由的。”[10]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由性是現實的自由,其現實性將人的自由問題放在一個容器當中,雖然受制約,但卻有開瓶的時刻,生產力發展與勞動實踐緊密相關,勞動實踐的過程就是生產力水平發生變化的過程。自由王國階段,在真正勞動的支配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人類擁有了支配必然的能力,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遠離空幻與桎梏。
隨著勞動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和異化勞動也隨著消滅,而私有制的建立直接導致了異化勞動,兩者為因果關系。馬克思指出:“階級對各個人來說又是獨立的,因此各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條件,是早已確定了的:階級決定他們的生活狀況,同時也決定他們的個人命運,使他們受它支配,這和個人屈從于分工是同類的現象,這種現象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才能消除。”[11]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存在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有其濃厚的剝削性,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完全占據,樂此不疲的雇傭工人在資本家對于剩余價值的獲得后變得碌碌無為,資本家無情的占有了所有勞動產品,導致了異化現象。“異化活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12]所以,異化活動使得人類變得不自由,自由必須揚棄異化、揚棄私有制,應該用揚棄的積極目光去審視資本主義社會,在具有現實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當然這都是以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為前提的。
生產精神產品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重要保證。在人化自然界當中,自為性即有意識的自由自覺性通過社會關系擁有了現實意義。但是,自為性是人類本身特有的精神屬性,應通過生產精神產品的方式得以保證人類自由發展的精神需要。在充足的自由時間里,人類探討哲學、品讀文學、談論政治、謳歌藝術等形式就是對自為性最生動的詮釋,也是生產精神最現實的實踐。所以,精神產品是所有科學體系、精神成果和意識形態的總和。人類原始的自然屬性讓我們活著,精神屬性讓我們明白活著的意義,生產精神產品是體現活著最為激情的方式,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精神產品的生產。重視精神產品生產可以彌補人類形形色色的先天差異性,擺脫私有制分工下的個人片面性,甚至超越人的天賦,對生活充滿美的想象。完善人的自為性,塑造思想,滿足人類對精神屬性的需求,使人擁有對于自身價值的自覺,從而促進物質生產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在關于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的理論闡述中,包含著理論的延續、批判和發展,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為康德、黑格爾的自由觀進行理論批判、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提供理論依據、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理論啟示具有重要意義。
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三位偉大的哲學家在不同時代都對自由問題進行了解答,黑格爾辯證法當中“揚棄”的概念串起了馬克思對于其兩位哲學思想的批判與反思。其一,康德提出了先驗自由觀,進入了自由意識經驗領域的境界,忽略了產生的經驗問題需要經驗方法來解決,否則自由問題就毫無現實意義。所以,馬克思以現實性的目光將其理論建立在勞動實踐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以消滅私有制和異化勞動,統一自由時間與勞動時間,生產精神產品等方式去反思社會現實,以實踐作為經驗手段去解決人的自由發展問題。在康德的道德哲學當中,自由問題占據了重要作用,當先驗自由的觀念走進道德領域時就產生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而在其建立的道德自由當中,起到規定作用的道德法卻只作為形式出現,沒有任何具體性,仍處在意識形態階段。顯然,馬克思并不贊同此觀點,另辟蹊徑,以社會發展為依托,用政治經濟學的手段去找到人的自由的實現路徑。其二,黑格爾提出的理性自由觀,其核心觀點是人類歷史是自由意識發展的歷史,對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產生了深刻影響。兩者對于自由問題有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共同點是都認為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看是自由的實現;不同點是黑格爾從精神現象學出發,把人類歷史看作思維生產史,人的自由是思維形式,是歷史精神總體的一個環節。馬克思則認為歷史是現實的個人在實踐中產生的,必須看到現實社會的作用,人的自由發展是在廢除私有制的共同占有的聯合體當中實現的。這樣進入了共產主義階段,才能將人的自由擺脫資本控制,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將馬克思與其兩位哲學家的自由思想進行“揚棄”探討,才能認識到其理論的延續性與創新性。
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關乎國家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具有引領性。所以,用中國語言解釋時代呈現出中國的關乎大眾化的實際問題尤其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公民、社會三層意蘊完美結合,其中自由放在了社會層面的第一位。追其溯源,自由本身就來自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并在本階段被賦予了新的內容,進入了全新領域。價值作為哲學概念指的是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有用性,價值的討論一般不存在物與物之間,都會有人參與其中。人設定標準產生價值判斷,從這一層面來說,價值就是對人類有正面意義的東西。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中為人設定對人有用的核心價值。討論理論價值是否產生價值?最重要的是看到理論在現實中是否被賦予了一定的價值關懷,即社會價值性。自由問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呈現就給予了高度的價值關懷,這是以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為價值依托的。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發展的價值目標是全人類的解放,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呈現出的正面意義,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關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發展到今天對于終極價值關懷所設定的時代價值關懷,也是為人類自由發展的價值注入價值。
研究學科發展前沿離不開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并與人的自由發展理論相契合。所以,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應為培養自由人為目的,從而內化主體意識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人是多面體,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既具有受生物規律支配的自然屬性,又有進行生產勞動并向社會復歸的社會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人的社會屬性的某一方面為起點,在其研究的過程中,讓人的思想與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在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當中,獨創個性自由是其實現自由王國最重要的階段。理清個人與社會的邏輯關系,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啟示,以此向自由王國的教育模式邁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社會離不開人且不能孤立的存在,人通過實踐活動突破制約反作用于社會。所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把個人行為及其行為背后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進行勾連。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注重個人活動的同時實行社會關系及社會環境的包裹教育,將個人放逐在不同社會情境當中,在實踐中深化理論基石,相互作用,相互改變。調節好兩者的尺度,落實好馬克思人的自由發展觀,尊重特殊的差異化,因材施教,個性創造價值中實現社會價值,重視個人社會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情懷,為培養時代新人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8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273-27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3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1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07.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4.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274.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許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