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鑫



楊華,字涵之,號潤堂,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寧夏書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寧夏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寧夏中山書畫院副院長、寧夏大學客座教授、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專家庫成員。參加各類全國主流書法大展數十次,曾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出版專著和作品集三十余種。
當今書壇,人才輩出,然善寫楷書且成名者并不多,楊華便是其中之一。
楊華對楷書情有獨鐘,以歐楷為根基,兼收并蓄,頗有收獲。與此同時,他還兼修篆刻與繪畫,均有上佳表現。他將唐人正書修煉到雄渾方正,將篆刻修煉到精致古拙,將繪畫修煉到清新自然,這還真不是一般人就能隨便做到的。
在寧夏的書法藝術群體中,楊華以其帶有標識性的楷書斬獲了包括全國第二屆冊頁書法作品展優秀作品全國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他的書法篆刻四十余次入展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中華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疾熘袊鴷ㄋ囆g的歷史,不難發現,它是伴隨著中華漢字古老悠久的歷史而變化發展。從甲骨文到大小篆、隸書、行草再到楷書,作為一門古老的線條藝術,書法以其獨特的人文書寫展示著其光彩奪目的魅力。書法藝術的傳統就如巨浪飛卷后形成的巨大漩渦,以其強大的吸附性讓癡迷于它的人們沉陷其間且難以自拔。楊華對書法藝術有他自己獨有的理解和認識,他崇尚經典,師宗先賢,腳踏實地,繼承出新,力求通過精微的閱讀和書寫,貼近那些古代優秀的書法家,力求從他們的書法文字中把握這一古老傳統文化的精髓與要義,力求把書法的技法與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相融合,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心懷敬畏,我想應該是每一位學書者應有的態度,楊華也不例外。他說,對經典是必須要致敬的。沒有老老實實的讀帖,認認真真的臨帖,不虛心向古人學習,就無法“入其內,出其外”,就不可能化古為今,就不可能有創新。只有遵法古人,求其精要,在此基礎上加以創造性繼承,你的書法才不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為此,楊華對中國書法藝術歷史長河中的經典——古代優秀碑帖,下功夫常臨不輟,幾近癡迷的程度。他從浩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他從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中獲取創作的靈感,同時深深體會到歷史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他明白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抵近藝術的自由王國。在此期間,他也虛心向前輩求學,受教于著名書法家康殷、張有清、盧中南、趙熊等,并得到過啟功、孫其峰、劉江、王伯敏、楊魯安、韓天衡、吳善璋諸先生指點和勉勵,受益匪淺。
風格是一個書法家成熟的標志,是其性情學養的自然流露,而風格的形成,又是一個書法家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藝術鉆研的結果。楊華書法取楷書為是,兼修篆書。在楷書諸流中,他鐘情于歐陽詢,幾十年來潛心臨寫各種歐陽詢的碑帖,兼收顏褚的意味,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即萬物皆數,數在物之先,是萬物的原型,萬物都是模仿數,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而構成和諧的秩序,數的原則統治著宇宙中的一切現象。在這里,數的根本屬性就是“和諧”。楊華把“和諧”理念貫穿于他書法創作的過程中,做到審美的和諧,以和諧統攝全局。他的書法作品正是有一種和諧之美即作品整體的高度和諧——書法形象、精神和思想的統一。他認為“失去了這種能夠感動人于字外的和諧,漢字就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藝術了?!?/p>
楊華恪守傳統書法的藝術法則,講求運筆和結體,講求法度之謹嚴,追求境界之卓越。他的書寫狀態不激不厲,從容不迫,沉靜平和,每秉筆必在圓正,凝神靜慮,平正中見險絕,由此形成的整體風格猶如南山之下的五柳先生,“寄跡風云,寘茲慍喜”,超然物外;又如東坡先生的“解鞍溪橋,策杖緩步”,從容不迫。他的篆書,在古樸沉靜之中,又不失典雅莊重。他的楷書雍容大度,筆勢內斂。面對舉目皆是“二王”的行草行風,楊華不跟風,不取巧,他能別開一徑,以歐陽詢為宗,又融顏真卿之沉雄靜遠、寬嚴敦厚之風骨,在繼承傳統經典的基礎上,廣涉博取、融會貫通,形成端嚴大氣、圓融自有的獨特面貌和風格,從中看出楊華是一個有主見的學書者。特別是他的大字書法,氣勢雄宏,凌然不可冒犯,于法度之中又出其法度之外,于守正之中見開合變化,于端嚴厚重之中見正大氣象。其運筆,中側并施,鋒芒潛藏,結字寬綽開闊,張弛有度,線質渾圓,沉實肥腴,墨色豐富,燥潤相間,敦實厚重,雄健大方,于宗法之中傾注了自己的藝術追求與理想。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有言:“知識就像劃出的圓,這個圓越大,你面對的未知領域就越大,你就越感到自己的貧乏?!睏钊A沒有在藝術追求中自滿,反而越是取得成績后越是對自己不滿,面對自己“越來越大的圓”,他更加勤奮,更加努力。他深研古法,細心琢磨和領悟,不斷探索,在藝術追求上的苦心經營,堅執誠守,使其更上一層樓,學有所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楊華在注重整體的和諧的同時,他還不斷從魏晉小楷、南北朝碑帖以及唐人楷書元素中汲取營養,不斷在技法上求得完美,注重筆法的多變,注重藏露并用,把趙的瀟灑、褚的靈動、顏的寬博“拿來”,又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其面貌出新、平易近人。
書法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它往往被看成是自我的表現。它講求的是自然與心靈、藝術與情操、人生之境遇等諸方面的一種融會貫通。書法藝術的語言表達,不但考驗的是書法書寫者的技法訓練的功力,同時也是表露著書法家的思想意識、品德修養、創作理念和人生態度。西漢楊雄便有“書乃心畫”之說。余以為“字如其人”在書法上更具典型性。書法是一種審美的藝術,這種審美,如果僅僅是個人小趣味,我想,那肯定不會成為受眾如此之廣的一種文化現象。正因為它有普世的審美價值基礎,它才被我們這個民族世代相傳。正因為在它的背后有一個長長的譜系,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心靈映照,神交已久,才熔鑄為這個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它才會脫離個人小趣味而成為普泛的藝術審美追求。這里的人,已經不是一個自然的人,而是一個經歷過充分社會化了的人,一個具有“內在性”生活的人。任何藝術到最后拼的是創作者的思想和內在的修為。楊華對傳統文化的研習和對書法藝術的實踐,讓我看到了他對自己“內在性生活”的高標準要求。藝無止境,愿楊華依舊用功,依舊努力,堅持追求的恒久的耐心。愿他達到無我之境,當然,那肯定是他的藝術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