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瑜 黃鵬


摘 要: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加強勞動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展,從戰略高度上對我國現階段勞動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黨建+勞動教育,是高校勞動教育拓展的一種新模式,以黨建引領、紅色文化傳承、榜樣示范作用等形式融入高校勞動教育,著力培育“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高校育人目標,顯得很有必要且有意義。
關鍵詞:黨建+;勞動教育;高校
2021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強調加快培養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弘揚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3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在同年7月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意見》和《綱要》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精神,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具體落實。《意見》印發后,全國上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研究引發了眾多學者的思考和關注。
一、國內外研究
國外普通學校的勞動教育主要源于歐美的“勞作學校”和前蘇聯的“統一勞動學校”,他們把勞動教育設置為其獨立的學科課程,并貫穿于基礎教育過程之中。(羅詩琪,2021)國內勞動教育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教育相結合;傳統農家生產勞動教育觀;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觀。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國持之以恒推進的教育方針(林蓓等,2021)。
高校勞動教育是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勞動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
加強勞動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著力培育“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大學生勞動教育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需要拓展研究視角,多學科滲透,多渠道打通,把勞動教育貫穿到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2、服務性勞動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體現形式
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服務是高校社會服務在服務性勞動全領域鋪開后的又一拓展,在創新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助力高校大學生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努力把基層黨組織特別是學生黨員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多學科滲透,以“項目”為推手,帶動黨建引領高校勞育發展,做強做實基層黨建工作內容,發揮強有力的黨群推手作用。拓展原有服務性勞動的格局,創新改革形成以“黨建引領、高校主導、學生實踐、專業服務”四個維度的黨建勞動教育新模式。積極推進學校黨組織和師生黨員領頭雁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3、“黨建+勞動教育”,拓展高校勞動教育新模式
大學生勞動教育在全領域鋪開后的又一拓展,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黨建+勞動教育”的存在和實施必有它的必然性。它的形成,在整個高校勞動教育中是一種必然,零散的、單一的的高校勞動教育不容易激發大學生的勞動熱情,黨員是模范,在師生黨員的引領下,更容易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黨和高校在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起著領頭羊的角色,始終引領著大學生勞動塑造價值、勞動塑造夢想的崇高理想。
4、高校“黨建+勞動教育”的服務實踐是檢驗大學生服務性勞動的有效途徑
在高校中優先采取以“主題式、項目化”運作的方式為抓實做強基層黨建的“橋梁”,著力在高校中推進以紅色文化為主的主題社會服務。可以真正檢驗大學生服務性勞動的實踐成果,筑牢高校勞動教育的教育教學成果,同時,探索不同渠道的勞育實踐模式,開展以黨建引領的高校勞育新模式。
自《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頒布以來,強化了勞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特別在疫情當下,各個崗位的勞動者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勞動精神體現出獨特的價值,這就是勞動教育最好的素材和榜樣。而高校黨建+勞育的實踐意義在于:
(1)全國上下都十分關注勞動教育的變化和發展,凸顯出勞動教育特殊的地位和價值,多方面、多渠道地把勞動教育放在頂層設計上思考,把勞動教育與黨建相結合,把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實現自身價值。
(2)新時代高校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回溯歷史、展望未來,在黨的領導下,努力踐行工匠精神,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培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
(3)高校素質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是我國長期堅持推進的大國教育方針,以黨建引領、紅色傳承、工匠精神等主題開設公益課程、勞模進課堂等作為必修課是開展高校勞動教育的優選路徑或又一拓展。
然而,黨建+勞動教育在高校勞動教育中鋪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一定會有諸多的不成熟和問題突顯,主要體現在:
“黨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中國本土所獨有的,在高校勞動教育領域屬于一個新的事物,跟其它新鮮事物一樣,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才能越發的成熟。“黨建+勞動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光有目標、理想是遠遠不足的,需要各部門的重視,也需要有很多的勞動教育專業人士和師資共同探索發展的道路,輸入更多的智慧和專業知識,需要與政府、高校、企業、社區(簡稱:政校企社)進行有效地磨合,需要對黨建+勞動教育的各類項目進行有序地調研、走訪,設計出切合其實際的勞動教育特別是服務性勞動的實踐素材。
二、高校黨建+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索:
1、以“主題式、項目化”運作,勞動教育老師帶隊,師生共服務、共生、共融。首先,在服務的策劃層面上看,以“黨建服務”為牽頭的高校勞動教育新模式,必須遵循基本的社會主義勞動觀和價值觀,黨建元素的注入無疑是專業服務性勞動在全新模式的發展和升華。
2、服務性勞動是大學生踐行利他服務的集中體現。它要求在校大學生所服務的對象從開始的“兜底服務”到慢慢地過渡到“全民服務”如:突如其來的疫情,背后有一群默默無聞的英雄們,鼓勵大學生從服務性勞動中學會主動作為,踐行“我志愿、我服務”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擔當,結合黨建元素,利用黨建引領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去鼓動大學生積極勞動,以“學校黨組織+項目”的方式,打造服務性勞動從部分黨員學生集合成黨員先行的“全校覆蓋”,從學生服務最基層的“兜底服務”,過渡服務的全鋪開,如勞動教育實踐課上,黨員學生、積極分子等先行進入便民服務,切實在人的意識形態上實現了全方位的服務供給。
3、黨建引領社區共治實現了多方參與的模式,在學校黨委的帶動下,聯合各二級學院黨支部、黨員共同在社區治理、社區營造方面形成了工作聯動、陣地聯建、優勢互補的整體合力,從本質上提升了學校黨組織、黨員的服務勞動意識,初步實現了黨建+勞動教育的精準化。
綜上,結合黨建進駐高校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學校黨委主導、專任老師引領,黨員學生帶頭,在全校范圍內鋪開服務性勞動,無疑為高校實施“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新模式添磚加瓦。
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其發展動向,以中國知網(CNKI) 數據庫中以“勞動教育”為關鍵詞對近三年來相關研究進行了搜索,共搜索出相關文獻1432篇,以1432篇期刊為對象,使用 CiteSpace 的數據分析功能,呈現出關鍵詞(Keywords)、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等結構譜圖,挖掘國內勞動教育研究的熱點、高被引文獻、非遺領域研究領頭人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信息。研究表明:勞動教育的研究可以涉足多個方面,但在素養培育、勞動精神、立德樹人、勞動價值等德育建設方面占比很大,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不僅要注重智育的培養、在德育方面也尤為重要,兩手都要抓,兩者都要硬(如圖1所示)。勞動教育經歷緩慢起步,快速增長以及穩步發展三個階段;政、校、企、社之間的聯系較少,學術交流有待加強;合作關系較弱;當下階段“教育與勞動”、“勞動育人”、“黨建引領”、“公益服務”等是成為熱點關鍵詞(如圖2所示),對于“黨建引領”“黨建+”的提法極少,要讓學生明白,從百年黨史汲取奮進力量,為偉大事業爭取更大榮光。因此本課題對于研究黨建+勞動教育,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人生觀是很有必要的。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強調了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把勞動教育貫穿到素質教育中,利用黨建元素,形成“大分散,小匯集”“先鋒隊、領頭羊”的榜樣力量,激發了在校大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作為、敢于人先的責任擔當。
高校“黨建+勞動教育”的落實和實踐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不僅需要有行動的目標,加強高校師生勞動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四個維度的介入不僅是“添磚加瓦”,而無論對于國家、政府,還是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更像是“雪中送炭”。黨建+勞動教育,把黨建嵌入大學生勞動教育中去,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一種趨勢,黨建引領、學生主動作為,高校打造“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它積極的意義和正面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向兵,黨印.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推進的多元與統一——基于80所高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05):54-59.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2.05.09.
[2]張禮.“三全育人”視域下的勞動教育與高校黨建協同育人新模式探索[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4):76-78.DOI:10.16335/j.cnki.issn1672-2604.2022.04.020.
[3]陳光浩.以勞動教育為載體創新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J].才智,2021(32):109-112.
[4]徐曉明.勞動教育與黨性教育融合研究[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1,42(02):73-77.
[5]章振樂.“黨建+”勞動教育新探索[J].創新人才教育,2021(02):38-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