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東 張欽
抗日戰爭期間,大西北是抵御日軍陸上入侵的大后方,也是空中反侵略的第一線。1937年8月14日,中日第一次空戰在淞滬會戰中打響。同年11月5日,日軍就派出7架轟炸機突襲蘭州,首次空襲就直撲蘭州城郊的軍用機場。此后幾年,蘭州空襲警報不斷拉響。據《蘭州通史》記載,1937年11月至1941年8月,蘭州共遭遇日軍空襲36次,日軍共出動飛機676架次,投彈2738枚。
被視為“眼中釘”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為取得外國援華物資,在西北打通陸運、空運和通訊三條國際交通線。蘭州及甘肅古絲路沿線地區發揮了交通樞紐和戰略支撐作用。正因如此,日軍轟炸瞄準蘭州,波及天水、平涼、隴西、靖遠、武威、永昌等古絲路沿線的重點城鎮,其轟炸頻次和規模隨著外國援華物資的增多而增加。
據地方志記載,日機最西到達河西走廊中段,并對永昌縣城實施無差別轟炸。據統計,甘肅省在空襲和轟炸中造成的直接人員傷亡1426人,損毀房屋 24124間,無數民眾無家可歸,成為難民。
頑強反擊
我國空軍遭受重創后,蘭州成為重建空軍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建起空軍基地訓練基地、飛機修理基地。大量蘇聯援華的飛機也經由蘭州飛往各地。在歷次空戰中,1939年2月20日、23日的兩次空戰尤為振奮人心。據當時的甘肅地方媒體報道,敵機飛臨蘭州上空后,即遭遇我方軍機的猛烈攻擊。兩次戰斗共擊落日機15架。
蘭州空戰期間,我軍共擊落日軍飛機47架,我方累計有63位軍人陣亡。頑強反擊之下,我方重要軍事、交通目標得到有效保護。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任衛東 張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