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龍翔
“這個小盒子是我做的一個銷釘傳感器……”在擺滿各種線路器具的何冰勞模創新工作室里,何冰對每件“神器”的用途和來歷都能脫口而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冰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超高壓分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的工程師,也是一位博士工匠。
何冰走上創新之路,還要從“拔刺”說起。
當時,何冰擔任輸電運維五班班長,吊車、風箏線等線路外力損害一直是輸電運維管理者們的“心頭刺”,何冰就曾被這根“刺”扎疼。
那天,上海下著大雨,何冰接到電話,班組所轄的一條220千伏線路發生跳閘。到達現場后,附近另一條線路發生劇烈晃動,也跳閘了。
第二條線路的故障點很快被找到,但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心驚膽戰——一根風箏線結結實實地纏住了旁邊的線路,部分尾線掛在了路邊的樹上。就在所有人都惴惴不安之時,只聽“啪”一聲,線路再次跳閘……
如果能及時對線路進行監控,這樣的故障不就可以避免了嗎?一場攻關馬拉松由此開始。那段時間,他時常工作到深夜兩三點。半年后,他研發的“輸電線路反外損預警系統”問世,成為輸電線路“反外損”的利器。
此后,何冰發揮自己在科研領域的特長,從“空、塔、地”三個維度對輸電專業數字賦能,帶領工作室團隊先后發明了輸電可視化監測裝置、無人機自主巡檢等先進裝備,極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保障了電網安全。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專業碩士畢業后,何冰繼續在上海交大在職攻讀企業管理專業博士。學科領域的跨界,讓他注意到了工作中的“矛盾”——企業負責維護的輸電線路里程持續增長,線路越長,涉及的人為活動隱患就成倍增加,而負責日常巡檢的人員數量卻不增反減。如何在企業效益增長和電網安全上取得統一?
2021年初,他看到一則智能家居廣告后立即想到:如果有一種傳感器能實時監測鐵塔運行數據,讓線路運維人員遠程了解鐵塔健康狀況,就能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他閱讀了大量文獻,對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無人機、無線通信等技術在傳感器監測方面的應用開展調研,并帶領項目創新團隊開始研發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
為了解決裝置電池續航問題,何冰和他的團隊在鐵塔下反復試驗以獲取準確數據,先后測試了十多種供電方案。他和團隊用時3個多月,終于突破了傳感器和數據接收端之間的無線通信技術瓶頸,于2021年6月完成鐵塔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的研發,實現了鐵塔銷釘缺陷的智能感知,可以24小時全天候監控銷釘是否脫落。
如今,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已在上海500千伏及以上重要輸電線路試點應用,提高了輸電線路本體設備的運行可靠性。
多年來,他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無線通信等技術與輸電專業跨界融合,有效解決了超大城市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諸多難點和痛點問題,成長為上海電網輸電數字化的轉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