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萱
根據《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和《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青島重點聚焦“國際化”和“創新型”兩個維度,通過實施七大計劃、推進八大工程,形成長短期搭配、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青島路徑”,勾畫和詮釋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架構和內涵,深度對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提出,青島將圍繞“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和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到2026年,實現戰略科技力量更加強化,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更加強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更為廣泛,人才創新活力有效釋放,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青島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排名中保持全省第1、全國前10位次,努力爭先進位。
以創新為名,青島在全球城市發展坐體系中的位置越來越清晰。?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延續了青島“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的“三城一廊”構想,突出賦能實體經濟的需求導向和科技創新策源轉化能力,繼續強長板、補短板、增新板,為青島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建設海洋科學城,青島重點推動國內外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匯聚,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智造創新城,青島重點突破產業領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爭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兩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5%。
建設未來產業城,青島重點讓未來產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場景開放與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爭取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以上。
建設灣區科創走廊,青島重點促進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向鰲山灣、膠州灣、靈山灣等灣區集聚,爭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超過26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550億元、人才總量超過300萬人,加快高新區(一區多園)提質擴容,推動青島高新區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十位。
作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支撐立足,“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立足青島創新優勢和開放優勢,積極對接國際前沿創新資源。依據《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青島著眼系統推進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重點實施“七大計劃”。

其中,“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即立足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海洋戰略;推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構建以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共同體、企業研發機構相銜接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梯次培育壯大科技企業隊伍。“產業創新能級提升計劃”,即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科創資源集聚,建設一流科技園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培育未來產業。“科技惠民提升計劃”,即開展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及防治研究,加大節能、環保、公共安全領域技術攻關,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國際科技合作提升計劃”,即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揮開放優勢,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高端創新人才提升計劃”,即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戰略支點,持續拓展全球引智渠道,形成梯次人才隊伍。“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即推動孵化器提質增效和離岸孵化基地建設,導入全球創新資源;建立市場導向的科研管理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五年規劃(2022-2026年)》和《青島市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兩者相輔相成、協調搭配,既保持銜接連續,又有長遠性和階段性差別,前者相當于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后者則是落地落實的具體“施工圖”。
“戰略科技力量起勢工程”,即加快提升海洋科研能力,推進“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海洋領域戰略科技力量。“成熟一項、啟動一項”,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爭取青島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全省50%以上。加快建設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
“新興產業創新工程”,即圍繞24條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支持“鏈主”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實施“沃土計劃”,搭建“高企育苗—高企認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體系,以“線下+云上”多元化方式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爭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翻一番”,達到1萬家、8000家、60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科技型企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
“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即支持基因技術、海洋物聯網、類腦智能、深海開發等前沿領域探索顛覆性創新。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支持建設面向未來產業的新型研發機構。布局一批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推動未來產業建鏈融鏈,促進更多顛覆性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科技園區提升工程”,即圍繞重點產業鏈,謀劃建設10個左右市級科技創新產業園,打造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創新創業微生態專業化園區。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在中心城區布局建設都市科技創新園,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推動孵化器提質增效,打造10家左右不同特色模式的標桿孵化器。
“開放合作深耕工程”,即依托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上合示范區和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重大平臺,促進國際間技術交流和產能合作。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為中外雙方提供跨國技術轉移服務,推動國際先進技術成果在青轉化。深入開展外國人來青管理工作試點,持續優化外國人來華管理服務。
“成果轉化促進工程”,即實施“碩果計劃”,優化源頭供給,引導研發機構定向服務企業。加速技術轉移擴散,支持科技成果示范應用場景建設。通過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形式,推動重點產業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爭取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200億元以上、高校院所本地轉化科技成果超過2000項。
“人才強青蓄能工程”,即圍繞“人才強青”計劃,推進頂尖人才集聚、高層次人才提升、青年人才招引、產才融合促進等若干子計劃,持續拓展全球引才引智渠道,提升人才服務的廣度深度,構建梯次發展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支點。
“創新生態優化工程”,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探索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信貸“白名單”“投(保)貸”聯動等科技金融產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青島提出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是開放與創新的融合,體現了青島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青島的城市科技創新的實力實現了穩步攀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城市科技創新實力持續提高,成功邁入全國科創城市“第一方隊”。
從位次排名來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1》排名中,青島目前升至全球第53位,在全國排第10位,連續兩年青島成為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在科技部發布的《2021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青島連續兩年位列全國78個創新型城市第10位。在科技部發布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排名中,青島已10年10次進入十強榜單。這兩項排名充分表明青島在“創新型”和“國際化”方面的實力水平。
從主要數據來看,過去10年里,體現科技創新領域的指標大幅增長。青島全市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2年538家增長至2021年5554家,增長了9.3倍;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5.4億元增長至320.1億元,增長了 11.6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39.7%增長至60.5%,提升了20.8%;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由2011年164.3億元增長至2020年300.9億元,科技創新供給正在逐步由量變走向質變。
但從競爭形勢來看,青島對標部分先進科創城市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與南京、武漢等相比,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機構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與蘇州、杭州等相比,科技型企業隊伍規模還不夠大、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與深圳等相比,科技創新生態還不夠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類創新要素資源融合不足。
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突出“創新型”發展導向,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未來,青島將加速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把創新的優勢、科技的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的優勢,最終形成經濟的優勢,助力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The 13th Congress of the CPC Qingdao Committee proposed to highligh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uild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and serve the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ake it become self-reliant and self-reliant.
The overall goal of Qingdao is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that is, "to be the leading city in the province, compete for the top ranking in the country and showcas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orld", and to strive to build a maritime science city with global influence, a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 important future industrial city in the country and a nationally renowned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rridor in the bay area.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Qingdao will implement eigh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driven projects, namely the takeoff project of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 of an emerging industry, cultivation project of future industry, upgrading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of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promotion project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ptimization project of talaent 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project of innovative ecology,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and reach achievements as soon a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