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如何將與青少年距離稍遠、政治意識強的重大主題宣傳做到既貼近主題,又讓受眾愛看、愛讀一直是青少年刊物的難題之一。關心下一代周報社作為一家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媒體,充分利用報、刊、網、微等平臺貼近學生校園生活進行重大主題報道。以建黨百年主題宣傳為例,周報組織全省中小學生播報江蘇百年黨史、千所學校萬名師生參與建黨百年主題征稿活動,帶領孩子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營造了熱烈濃厚的輿論氛圍,也為后續重大主題宣傳探尋了一條操作性強的方法。
關鍵詞:青少年;建黨百年;重大主題;宣傳報道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少年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張青少年思想道德類報紙,做好重大主題報道,一直是《關心下一代周報》工作重點。
提高報道的可讀性
摸清讀者需求,做好前期策劃
從報紙受眾的角度分析,青少年已經厭倦了空洞說教,更希望在獲得各種有用信息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放松與愉悅,而講故事的報道形式就適應了當前讀者的閱讀取向,尤其當報社絕大多數受眾是中小學生時,這種形式更可大有所為。《關心下一代周報》內容上貼近生活,用小切口講大道理,用小故事傳大思想。從青少年身邊事、親眼所見、親身經歷開始說起,引起他們的關注與共鳴。近年來,少工委、關工委、學校開展了許多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吸引了大批學生參與,在《關心下一代周報》中設置“尋訪小隊看家鄉”“精彩校外輔導站”等欄目,不斷報道他們尋訪家鄉黨員先鋒等活動。采訪前記者會先自行學習相關黨史,查閱資料、實地探訪紅色場館等,以便于采訪時做好引導,避免孩子表述錯誤。最終通過說故事、談收獲等方式,表達出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所以我們報道的故事是真實的,植根于中小學生鮮活的生活,從中小學生的眼光來收集相關素材。面對重大主題宣傳,各部門都會多次召開選題策劃會,反復商討報道方案,以建黨百年宣傳為例。2021年年初,報紙、網站相繼開設“聽著名記者講先鋒故事”“身邊的那抹紅”“童聲里的江蘇黨史百年”等專欄,策劃推出了“紅領巾頌建黨百年,做時代新人”等系列報道,緊扣五四青年節、清明節等時間節點持續播發黨史活道。同時組織記者、編輯,開展調研采訪,從尋訪優秀黨員、學習家鄉英烈、感受家鄉變化等角度切入,聚焦江蘇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跡,走進紅色場所深入挖掘整理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紅色故事。其中既請專家以一種促膝聊天的口吻循循善誘,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又用簡明扼要的方式進行黨史故事介紹,內容直觀易懂,讓孩子們在輕松漸快的氛圍中學習領會。同時保證每期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上都有黨史活動播報,形成濃厚氛圍。
在表達方式上下功夫
重大主題宣傳,不是直接枯燥乏味的說教,簡單粗暴的灌輸。怎樣才能讓孩子愛看、愛讀?在面對中小學生這類特別的受眾傳播時,既要注意用形象化的講故事方式講述,還要在講述的前提下,解開來、揉細了來講。每次記者、編輯都會將相關講話精神、回信精神、會議精神學懂弄通,化作孩子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報道。在報道的過程中,要善于通俗化,要做好“翻譯”,要用中小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講述,用他們的“故事”將觀念、思想具象化、形象化。為了讓學生讀者能聽得懂,不妨讓與他們同齡的被采訪對象多在報道中發發聲,那種帶有這個年齡階段特點的直接引語不僅為報道增色,也會引發學生的共鳴。而與此相配套的,寫作時也可以多采用第一人稱,從旁觀的第三者變身故事的參與者、親歷者。在報道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綏德實驗中學講話時,記者經過認真學習,從黨史和思政課中立德、美育的必要性、積極參與勞動等方面著手報道,帶領孩子們學習、踐行講話精神。在2021年6月4日周報刊登的《習爺爺給我們回信啦!》報道中,以同齡人的視角和口吻讓全省中小學生更加生動地了解新旅事跡,踐行習爺爺回信精神。本篇報道后,報紙、網站持續報道了各地學生學回信精神的活動與收獲,擴大宣傳效果,不少學生表示備受鼓舞,也想去了解新旅事跡,學習新旅精神。對于重大主題的宣傳,周報要更多地采取“重話輕說”的立場。不以長者居高臨下的語氣,而是以鄰家大哥大姐的身份,在講述同齡人的“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讀者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除了人稱視角、敘述態度,周報在重大話題報道時,對一個話題或主題,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解,采用系列報道、組合報道的形式,逐層推進或多側面闡釋。即使是在一篇報道中,也可按照邏輯聯系,采取分列或遞進的關系進行布局。在慶祝建黨百年宣傳中,開展“紅領巾頌建黨百年,做時代新人”系列報道,采寫《黨員先鋒,身邊最美風景》《小學生辦黨史館追身邊的閃閃紅星》等多篇稿件,從聆聽、學習到踐行,層層遞進。展現同學們在紅色精神激勵下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家鄉奮發向上,不斷拼搏的精神面貌。
美化版面,增加閱讀興趣
好看的版面設計,可以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眼球、突出文章重點和新聞價值。同樣一篇文章,運用了編輯和排版技巧最后刊登到報紙上和毫無修飾地刊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報紙所要傳遞的信息定義為報紙的內容,那么報紙的版面就是報紙的形式,是將各種信息(如文字、圖片、色塊、圖表等視覺元素)組織配置到一起的信息載體,是報紙編輯最終呈現的產品。報紙的版面是報紙傳達內容的重要手段,具有表達功能,會默默地“說話”。一個好的版面,能夠給讀者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令人過目不忘并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反之,則索然無味。要使報紙好看,吸引讀者眼球,編輯則要考慮文章分欄報紙布局、圖片位置、欄花運用等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個插圖的運用、字體的變化、線條的插入甚至是一處空白等等任何一個細節,無不體現著編輯的匠心獨運。每期周報版面設計都會結合頭條主題,讓版面既不失莊重又充滿童趣,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刊A1-A4聯版主題是《童心向黨》,呼應這一主題,美編將孩子們喜慶建黨百年活動照片設計成諼心,并將他們圍在黨徽四周,格外美觀生動,讓小讀者們眼亮。
多渠道奏響主題“大合唱”
周報社立足融媒體時代,創新媒體載體,進一步健全完善報社融媒體工作機制,構建“報、刊、網、微”特色的融媒體發展機制,包括“一報一網一刊一微”:“一報”即《關心下一代周報》,“一網”即江蘇少年網,“一刊”即《薪火》,“一微”即“關心下一代周報社”微信公眾號,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載體。以建黨百年傳為例,周報社看力講好、講透黨史故事,傳播傳遞江蘇紅色故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辦好“指尖課堂”,讓黨史學習教育在線“不打烊”
關注到青少年對新科技和新事物充滿好奇與興趣的特點,周報社順應發展趨勢,積極建設江蘇少年網,進一步拓寬傳播面,目前網站注冊用戶超54萬,訪問量突破1億人次。2021年網站配合建黨百年主題宣傳開設“紅色印記”欄目,立足青年視角,挖掘黨史中的相關素材,采用短視頻的呈現形式帶領他們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史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史,發布《少年瞿秋白》《一條染血絲巾的“訴說”》《戰斗英雄楊根思》等各地關工委、學校、學生參與制作的紅色音視頻142個。學習也是一個雙向過程,同年2月又組織開展“童聲里的江蘇黨史百年”活動,組織中小學生誦讀江蘇黨史百年,9月底,網絡音頻報道圓滿收官,共發布音頻152條,總時長約4小時45分鐘。音視頻化的展示形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壁壘,讓紅色精神從符號、理念,變成向我們走來的一個個時代英雄,有力推動了青少年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結合活動情況,調整報道方向
周報社報道一直以活動為載體,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暑期線下學黨史活動受限,周報社便著眼于線上,策劃報道了《乘紅船,沖浪去!》介紹部分地區關工委在線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簽名寄語,參與設計“我向黨旗敬個禮”、紅色地標在線打卡……讓黨史學習活動不停擺。同時“網上關工委”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中小學生,“乘紅船”網上沖浪“潮”,給同學們一種紅色新體驗。活動一經報道在全省關工委中引起熱烈反響,不少關工委表示靈活機動的做法給他們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了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
強化協同配合,形成全媒體宣傳矩陣。報、刊、網、微明確核心重點,充分發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集中強化推動建黨百年相關報道。關工委利用網絡對青少年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聞線索發布時,周報正值暑期休刊,網站、微信發揮時效性的特點發出簡要報道,雜志從關工委老同志等幕后工作者角度進行活動報道,后續報紙復刊后于2021年9月17日頭版頭條位學生視角進行深入報道。在黨史報道中,江蘇少年網開設的黨史學習的欄目與活動,周報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或展示,加強影響力與宣傳效果。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不意味著各自獨立,而是在總編辦統籌下,堅持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度化,牢牢守住“生命線”。在各部門領導帶領下,明確從基層崗位到總編的“三審三校”出版流程制度,做好內容生產意識形態把關工作。多年來,報社無論是紙媒版面還是新媒體內容,沒有出現任何輿情把關疏漏,多次受到專家、讀者的肯定。
創新報道方式,讓重大主題
宣傳更好地影響青少年
青少年是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群體,青少年媒體傳播要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方式拉近距離。所以重大主題報道要抓住青少年熱愛參與活動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讓學習成果化作成長動力。
策劃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加深青少年學習效果
聚焦建黨100周年,2021年1月,網站啟動“童聲齊頌建黨百年”主題征稿活動,歷時6個月,共收到作品140723牛,137萬件作品分獲各獎項。孩子們通過繪畫、書法、攝影、寫作等多種形式展現祖國大好河山與人民幸福生活,寫下對黨最誠摯的祝福表達自己深沉的愛。通過活動,引導他們見證、參與、感受建黨百年家鄉、祖國新成就,進一步堅定了孩子們永遠跟黨走、做黨的事業接班人的壯志,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深入人心。為提高參與度,擴大影響力,周報擇優刊登了部分優秀作品,部分學校也在校內開展優秀作品展。看著自己的作品獲得大家的肯定,孩子們開心極了,紛紛表示自己會繼續學習黨史故事,發掘“紅色寶藏”,寫出更優質的稿件,成長為更優秀的新時代好少年!
在報道中樹立榜樣,引導青少年在學史力行中擔當時代重任
在進行建黨百年主題宣傳時不僅黨史學習體現對孩子們在學習中的影響,更注重體現他們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長。在鹽城,關工委組織英雄模范和優秀黨團員分享奉獻故事、交流成長體會,引導孩子們用實際行動向黨員先鋒學習,真正將黨史學習教育落實到行動上。你瞧,鹽城亭湖區“紅領巾們”將愛黨愛國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實踐中,他們開展交通協管、助孤助殘等16項公益服務,累計做好事36300余件。同時挑選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周報于下半年報道鹽城市日月路小學張嘉倪暑期拿出零花錢為河南災區捐款的優秀事跡,其他地區青少年參與志愿、公益活動也進行了相關報道,展示出全省青少年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2021年5月21日《追“紅”星校園新時尚》、9月3日《開學第一課,讓理想照亮未來!》等多篇周報報道中孩子們緬懷革命英烈的光榮事跡、尋訪身邊先鋒的奮斗足跡,感受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英雄的理想信念成為同學們心中的圖騰。他們發現,追星就要追這種在歷史星河中熠熠閃光的“紅星”。在榜樣的影響下,他們立下遠大志向,決心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多年來周報社的報道對象就是一群普普通逋的中小學生,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中間的故事或許平凡,但這其中同樣有直擊人心的力量。這些故事還有著感情的溫度,這是感染力的輸出。報道采擷具有感情溫度的故事,以情述事、以情說理、以情動人,這些故事飽含“陽光的味道”,這正是引導力的所在。中小學生沐浴在幸福的陽光下,行走在健康成長的大道上。他們的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蓬勃的朝氣、美德的馨香。
黨史主題教育的報道方式同樣適用于兩會、黨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題報道。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自身內容展現形式上下功夫,更要有效結合新媒體的基本特征,針對當前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來采取針對性調整措施,在提升自身影響力的同時穩步推動整體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