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杰
融媒體視域下,新聞記者的轉型既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又是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適應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當前縣級融媒體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流于形式、體量偏小、內部壁壘和資金不足等問題。要促進記者自身的轉型和縣級融媒體的不斷發展,記者應當全方位提升業務能力,向全能型記者轉型,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建立用戶思維,將互動性融入媒體報道的全流程,積極轉變采編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構建互動平臺,促進媒體行業長遠、穩定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網絡軟件平臺的發展,新聞報道領域也進入了融媒體時代。在新時代,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必將迎來更大的挑戰,尤其是縣級媒體,在融媒體視域下進行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如何積極適應當前的媒體環境,并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塑和定位,是當前新聞記者所要思考的問題。
融媒體視域下記者轉型的必要性
行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在融媒體視域下,整個傳媒行業都在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與此同時,記者為適應行業轉型必須進行自我轉型,才能夠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和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和采訪任務的要求,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必須與報道內容的選符合,也必須要與整個行業發展的大勢結合起來,不斷改進報道內容,提升報道內容的質量、創新性和個性化內容的比重,如此才能夠加深新聞報道與時代融合的程度,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實現傳媒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必由之路
在融媒體視域下,市場環境對于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記者必須由之前的單一性人才升級為全能型人才,才不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因此,記者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才能夠在融媒體環境下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受眾的認可,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職業規劃。而記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則需要進行自我轉型及行業化轉型,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使記者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越走
適應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
在步入融媒體時代后,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類節目主要參與者仍然是記者,但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也迎來了一系列挑戰,要更好地解決面臨的問題,化壓力為動力,則必須促使傳統媒體記者轉型,記者的全面轉型不僅對于行業競爭大有裨益,而且能夠加強記者新媒體工作模式及思維模式的融合,避免傳統媒體記者工作模式停留在原始階段,在更多人才涌現于傳媒行業的當下,促進記者順應潮流、不斷革新,成為更加優秀的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
縣級融媒體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流于形式
面對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縣級融媒體單位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優化,但是其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縣級融媒體相較于省級融媒體和市級融媒體來說,制度等方面還不夠健全,相關部門的任務分配和工作流程也有待改進,設施設備和人力物力相對來說都有所不足,因此部分融媒體建設工作流于形式,或僅僅淪為了流程中心,新建的大屏幕演示屏、網絡實時播報設備、大平面等設施在實際中極少用到,相關工作人員主要還是采用原來的新聞報道方式,對融媒體的應用不夠重視。
體量偏小
融媒體要求在一個完整的機制和程序中全面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而縣級融媒體中心由于自身體量偏小、覆蓋人群少、工作人員數量和質量有所欠缺,原創的、新穎的新聞節目極為稀少,融媒體采編鏈條的完整性較為薄弱,在激烈的競爭中難免會存在競爭力不足的現象。整體體量偏小影響著縣級融媒體建設過程中的客觀條件,容易降低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使得記者的新聞采編工作開展受到限制。
內部壁壘
融媒體的建設要求要打通內部壁壘,而縣級融媒體由于部門分散、金字塔結構明顯,不利于形成各部門快速、有效的溝通,組織機構方面難以形成統一的網狀結構,自身的體制機制革新過程中存在溝通障礙,縣級融媒體在工作安排方面相對于省市級融媒體來說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往常的結構要轉型成新結構會受到多因素的影響,因而困難重重。內部壁壘所衍生出來的錯誤信息傳遞,也會對縣級融媒體的創新帶來阻礙。
資金問題
受限于縣級融媒體的規模,融媒體在發展和進行媒介融合轉型時缺乏足夠的資金作為財務系統支撐,從而使得融媒體開發和創新之路受阻,沒有足夠的資金,就無法吸引到更多優秀的傳媒人才,也無法引進更加先進的設備、設施等,整體工作的環境和物資基礎也會受到影響,這不利于縣級融媒體的進一步發展。
縣級融媒體視域下
記者的應對策略分析
全方位提升業務能力,向全能型記者轉型
在縣級融媒體視域下,記者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轉型、創新,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在做好傳統媒體采訪、編輯、撰稿等工作的基礎上,融入融媒體觀念和創新意識,不斷學習新媒體工作方法并強化新媒體應用、拓展延伸新媒體理念,熟悉抖音、微博、微信視頻號、百家號、頭條、公眾號等新媒體的使用流程與注意事項,充分運用新媒體為傳統新聞的傳播另辟蹊徑。新聞記者應當將報道內容、報道形式、標題及延展性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充分運用自身專業素養和從業經驗打造融合化的新聞產品,并從單一的新聞記者轉變為集編輯、采訪、新媒體傳播、新聞內容整合、新聞素材剪輯與發布、新聞渠道化延展為一體的全能型記者,從而更好地適應融媒體大環境,為自身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內部動力。
另外,記者應當進一步熟悉用戶的新聞觀看行為習慣,根據客戶習慣不斷調整和改善自身的報道與采訪、編輯策略,更新新聞報道的內容呈現形式,將新聞的版面與樣式進行優化,基于內容提取出關鍵元素運用在融媒體工作當中。同時,不斷克服縣級融媒體建設中客觀條件的束縛,優化新聞素材收集方法與新聞信息整合發布策略,突出報道的真實性、簡潔性與有效性。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面對融媒體新形勢,記者應當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將相關理論融會貫通在新聞工作的各實踐環節當中,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明辨是非,并將正能量的價值觀更多地呈現給觀眾。要充分認識到融媒體環境下復雜的輿論形勢,避免國外不良文化和其他思想意識的滲透,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理論思想與實踐思想的結合度,并將其全面用于新聞工作的方方面面。應當時刻警喝新聞工作過程中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入侵,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嚴格自律自控,并在對事件的報道中融入具有深度的社會現象和本質的揭示。要盡力避免過度消極及虛假信息充斥于新聞報道內容當中,避免心懷惡意之人借媒體宣揚其不良思想,應當堅守記者的底線,提升眼力和洞察力,對收集到的新聞素材進行有效篩選后再進行加工和運用,在對其進行融媒體化轉型時及時核對消息源,對于虛假信息及時辟謠,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建立用戶思維,將互動性融入媒體報道的全流程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一些記者習慣性地先入為主基于自身的感性認知來展現報道內容,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準確性、科學性、全面性產生質疑。在縣級融媒體視域下,記者應當注重建立用戶思維,學會站在用戶的視角上去思考問題,基于用戶的反饋作為依據,對自身的新聞報道內容、工作流程、工作形式、工作評價方式等進行全面改良,并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從而使得“感同身受”的狀態能夠更好地展現在記者的實際工作當中,從而打開新聞用戶內心之門,打造出更加優質的新型融媒體新聞,使得用戶對于新聞平臺形成持續黏性和忠誠度。應當將媒體與用戶的互動不斷地融入媒體報道的全流程當中,尊重用戶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將更多短小精悍的新聞進行加工和發布,掌握一定的拍照、修圖和直播技巧,滿足新聞用戶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應當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互相結合,取長補短,實現傳統用戶思維與新用戶思維的對接,并以此為基底數據進行建模和實地訪問,從而找出兩者的交叉點與相通點,建立最優新聞采編模型與報道模型,將這類模型從試點到全面普及,更好地應用于融媒體新聞的報道當中。
積極轉變采編工作方式,充分利用體技術
記者應當不斷轉變采編工作的方式,將現場采訪、網絡訪談、直播訪談、文字訪談和資料搜集相結合,強化對網絡工具和新型軟件的應用,綜合運用大數據系統的優勢來找到適合用戶的最佳采編方式,利用云技術將用戶對不同新聞類型的喜好程度進行分析,然后優中選優,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融媒體建設。另外,應當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進行新聞傳播模式的轉變,多設計各種互動環節讓用戶參與在其中,并不斷增強新聞信息的影響力,實現與受眾深層次的交流。應當對觀看新聞的不同群體進行劃分,并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新聞推送模式,綜合運用軟件平臺的智推系統及自身平臺的優良流程設計,引導受眾強化對于當前新聞平臺的關注,讓記者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身的價值,并宣傳推廣新聞平臺,增強其影響力。應當加強自身對于融媒體新技術的學習力度,使得媒體互動能夠刪繁就簡、實現全面流程化,減少中間周轉環節的時間浪費,積極用好新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報道和發聲、證明與澄清相關事件的真相,讓記者有更多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自身觀點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性,并進一步促進縣級體的多樣化發展。要將采編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通過新渠道有效解決,并將報道過程與采編工作納入同一個體系當中,實現融媒體新聞綜合報道視域下的新聞內容與形式的線性規劃,從而找出并落實新聞報道的最佳方案,提升縣級融媒體工作的效率與效能。
適應記者培養理念轉變,構建互動平臺
媒介融合環境下,記者的行業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為了更好地滿足媒體市場的人才需求,在融媒體環境中,記者要適應相關部門對記者培養理念的不斷創新,強化對全媒體記者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展開對媒體記者新聞采編、攝影攝像及現代化媒體技術的培訓,實現對復合型媒體記者的培養。同時,要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將其整合到全媒體記者的培養過程當中,將傳統的理論型培養理念逐步轉變為綜合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使全媒體記者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媒介融合環境下媒體行業的發展。目前,媒體行業對于全媒體記者的需求越來越緊迫。為此,記者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共同構建全媒體記者培訓和互動的平臺,幫助媒體記者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積累經驗,對現代化媒體工具技術進行學習,利用微博及微信等媒體平臺展示作品,通過觀眾的評價和信息反饋,切實幫助全媒體記者了解自身在發展中所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在全媒體記者培訓和互動的平臺上,記者應當主動對相關部門培訓結果進行全面跟蹤及反饋,認識自身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優勢及不足,并且讓專業化的媒體管理人員進行評價,實現對全媒體記者成長的有效激勵,通過信息平臺了解大眾的信息訴求,充分實現與大眾的有效互動,與大眾保持良好關系,同時搭建高效的網絡媒體平臺,有效帶動媒體行業的發展,有利于幫助全媒體記者決速成長。
目前,我國的各級融媒體中心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作為記者,一定要秉持新聞工作者的客觀、嚴謹、求實、奮進的精神,在堅持正確思想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不斷向全媒體人才轉型,更好地創造出符合時代趨勢和時代精神的優秀新聞作品,才能夠更好地適應融媒體視域下傳媒行業的新發展狀況,不斷深度思考和反省自身在工作中的不足,促使媒體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芳.融媒體視域下新聞記者工作素養探討[J].聲屏世界,2020(13):108-109.
[2]張銀川.融媒體視域下應如何提升記者采編能力[J].傳媒論壇,2021.4(2):38-39.
[3]文軍.融媒體視域下廣播電視記者的轉型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7):177-179.
[4]徐風美.聚焦“四力”重塑記者角色——融媒體視域下對新聞記者角色的新思考[J].新聞文化建設,2021(9):41-42.
[5]張新輝.融媒體視域下新聞記者如何創新[J].采寫編,2021(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