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國春
摘要:進入全媒體時代,行業報報道時效性不夠、影響力減弱的情況日益成為自身發展的掣肘。本文以相關行業報的優秀報道作品為范本,探討和分析了行業報報道的優勢所在,并提出全媒體時代行業報報道突圍的四大策略:突出權威性、體現專業性、加強策劃性、提升可讀性。
關鍵詞:全媒體;行業報;報道策略
行業報是中國報業體系里的一個重要類別,其以特定行業讀者為受眾對象,為特定行業發展服務。相比以黨報為龍頭的綜合時政類報紙、以服務市民為主的都市類報紙,行業報以反映本行業中心和重點工作、報道行業要聞、宣傳行業改革發展成就和先進經驗及人物、普及行業專業知識等為主要報道內容。
在傳統媒體時代,行業報憑借行業專業優勢,在報業競爭中站穩了腳跟。然而,隨著新媒體的沖擊,行業報關注度不足、影響力減弱等問題日益顯現。受傳播媒介所限,行業報在時效性、信息量、表現形式等方面也被其他媒體超越。
進入全媒體時代,報業競爭更趨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在此情況下,行業報報道如何突圍?在筆者看來,行業報要想在全媒體時代的媒體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深耕行業,以權威、專業的報道內容取勝,以精心的報道策劃提升內容的指導性和可讀性。
行業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行業報面臨三大挑戰
行業報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依托國家部委、行業協會或者相關研究院所,行業報迎來了以專業特色取勝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不斷涌現,行業報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首先,新媒體的不斷涌現擠壓了行業報的生存空間。近年來,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體迅速發展。這些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這是時效性不強的行業報無法企及的。更重要的是,新媒體平臺上擁有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大V。這些大V本身就是各行業的專家,掌握著本行業的專業知識,也能夠洞悉本行業的問題和痛點,因而分析起行業熱點事件來,專業性一點也不遜于以專業見長的行業報。因此,面對新媒體,行業報在時效性、專業性等方面已經沒有什么優勢,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呈現相對收縮之勢。
其次,全媒體的傳播方式給行業報帶來新的挑戰。傳統媒體時代,考驗報道的功力靠的是采訪能力和寫作能力,新聞學專業還專門開設了采訪與寫作課程。記者們看重的也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希望憑借一支妙筆讓讀者洞察行業大勢。然而到了全媒體時代,長圖、動圖、短視頻、VR新聞等各種傳播方式涌現,很多讀者更愿意“一圖讀懂”新聞,更愿意觀看短視頻,很少有人能潛下心來閱讀以深度見長的行業文字新聞。
再次,行業報本身的體制機制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行業報的主管單位基本上是國家部委,負責人由上級任命,依托的是郵局發行,以部委系統訂閱為主,這使得行業報對本系統的依賴性很強,有的因此成為機關報。這種情況下,一些行業報的報道出現了機關化的現象,越來越遠離普通讀者。
機遇與挑戰并存
面對沖擊,有的行業報開始轉企改制,徹底擺脫“機關報”性質;有的則反復觀望,最后不得不停辦或者壓縮版面出版;也有一些行業報因時而變,積極發展新媒體,與時代共舞。
事實上,新媒體雖然給行業報帶來了沖擊,但也為行業報向行業外拓展讀者群提供了機遇。
在傳統媒體時代,行業報大多由行業主管部門提供政策性支持,并在本行業內發行,有固定的業內人士讀者群。但是,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一些行業大V擁有了大量的粉絲,具備了一定的話語權。他們的傳播讓更多的行業外人士了解了這個行業,從而也更愿意來閱讀該行業的新聞報道,這為行業報讀者帶來了增量。例如,美國對我國半導體行業實施制裁后,通過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B站up主的講解分析,一些對半導體行業一無所知的人也開始關注這一行業,并開始訂閱相關的行業消息。
另一方面,雖然微博大V、B站up主等在行業專業知識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認識,但行業報的采編人員具備專業采編優勢,不僅能采訪到行業大伽,更能接觸到行業政策制定者,了解行業上下游的發展態勢,這是一些行業自媒體無法做到的。因此,當讀者對某一行業產生興趣后,下一步必然要關注更為權威的行業信息、更加深入的行業解讀,這就是行業報的機遇所在。
此外,行業報擁有一大批資深的專家型采編人員,與自媒體行業大V相比,他們熟悉傳播規律,更加了解讀者需求,一旦他們開始轉變采編模式和傳播方式,就能迅速贏得讀者的認可。
行業報的全新報道策略
把握機遇,才能贏得未來。對于行業報來說,不管如何融合轉型,報道仍是根基。那么,在全媒體時代,行業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報道策略呢?筆者認為要做到四點。
立足行業定位,突出權威性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雖然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了,但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大爆炸,增加了受眾選擇信息的難度。
近幾年反轉新聞頻頻出現就是一個明證。“反轉新聞”數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網絡媒體缺少了信息篩選審核的程序,使得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傳播,造成了傳播中的不斷反轉;二是在互聯網環境中可以無門檻地自己生產內容,多點互動的媒體傳播態勢也無形中推動了事件的發展;三是輿論的開放為反轉新聞的出現提供了政策上的便利。
為了避免新聞反轉,一些讀者在自媒體發布相關消息后,不再深信不疑,轉而開始期待相關媒體發出權威的聲音,這就給行業報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因為行業報背靠中央部委,最接近行業政策的制定者,最容易獲得本行業的權威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報應該發揮把關人的作用,發出權威可靠的聲音。
另一方面,一些中央部委在澄清事實時,也愿意選擇下屬的行業報來進行發聲。例如,2019年4月23日,網絡上不斷有人假借“新華社權威消息”的名義,散播人民銀行將降準的消息。對此,人民銀行旗下《金融時報》當天深夜及時刊發《央行:“25日起定向降準”傳言不實》的澄清文章,及時戳穿謠言。這也是人民銀行時隔不到一個月第2次通過《金融時報》進行辟謠。《金融時報》還為此刊發評論文章《成方街時評:給金融市場上的造謠者提個醒》,強調央行對待貨幣政策謠言的決絕態度。相關澄清報道和評論刊發后,立即被各大媒體轉載,行業報報道的權威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現。
側重深度報道,體現專業性
在行業報發展的歷程中,深度報道一直是行業報的“重武器”。在新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專業性”仍然是行業報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只要“咬定”深度報道不放,就有生存發展空間。
這主要是因為,全媒體時代,報紙早已是買方市場,受眾在眾多媒體中選擇行業報,除了獲取權威的行業信息,也想獲得專業的行業知識。因此,行業報雖然不能在報道時效上取勝,但卻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對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發生的過程和發展趨勢等進行深度報道,提升行業媒體的影響力。
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經過分析,失利的原因在于火箭使用的YF-77發動機。這是中國獨立研發的新一代發動機,其技術水平處于世界先進行列。航天科技工作者隨即針對這型發動機啟動“歸零”——這是航天領域解決質量問題的特有方法,整個歸零時間長達908天。
長征五號是當時我國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肩負發射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探測器等重任。因此,自遙二失利之日起,外界就產生種種疑慮:中國大火箭怎么了?發動機出了什么問題?什么時候會啟動遙三任務?遙二失利會不會影響火星探測和月球采樣返回任務?
中國航天報社編委會認為,要從回應公眾關切入手,發揮獨特的專業性優勢,深刻展現長征五號攻關歸零歷程。為全面、客觀、專業地展現長征五號YF-77發動機從失利走向成功的艱辛歷程,該報記者趙聰獨家采訪到了事件的核心人物,從發動機的心臟——渦輪泵著手,還原YF-77發動機歸零的908天。4000多字的深度報道《長五YF-77,如何走出至暗時刻?》在《中國航天報》專題版刊發后,迅速引起轉發熱潮,成為長五YF-77發動機事件報道中可讀性最強的揭秘式深度報道,受到了航天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可。
據了解,該報道在《中國航天報》微信平臺上推出后,獲得了“閱讀量達粉絲數兩倍”的成績,并被科技日報、瞭望智庫、參考消息等多家賬號轉載。該報道也因此獲評“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三等獎”。
圍繞行業痛點,加強策劃性
新聞策劃是在獲取新聞線索或確定報道主題后,對報道方向、采訪活動、寫作安排等方面所做的設計與規劃。在全媒體采編流程中,策劃是先置環節,某種意義上來說,策劃力決定傳播力。
對于行業報來說,要避免報道內容的同質化,就必須圍繞行業痛點,強化選題策劃,提升行業媒體的引導力。
2018年,各種分期購物平臺的崛起引領了一場新消費時代的革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依靠分期貸款的方式,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消費升級。但是,在“貸”來新消費的過程中,消費金融機構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現象也頻頻發生。作為關注消費領域的行業媒體,《中國消費者報》從租房、培訓、醫美三個新消費角度策劃了系列報道《貸來新消費》。通過記者的深入調查采訪,先后推出了《租房貸的紅與黑》《變味的培訓貸》和《醫美貸看上去很美》等3篇重磅報道,揭露了各種貸款的套路,提醒消費者注意防范消費貸陷阱。同時,報社還配發記者手記《消費信貸應多些真誠少些套路》,呼吁消費信貸行業加強自律。
因其策劃角度貼近百姓消費生活,瞄準的又是政府部門倡導的新消費領域,該系列報道刊發后迅速被各大媒體轉載,并獲評“第三十一屆中國經濟新聞大賽二等獎”。
貼近受眾需求,提升可讀性
行業報深耕的是行業。對于一些大眾常見的汽車、樓市、食品等行業,普通讀者還能略知一二,但對于國土資源、氣象航天等離百姓生活較遠的行業,普通讀者看起來就比較費力。尤其是保險、基金等專業性很強的報道,能堅持讀下來的行業外讀者并不多見。
行業報除了要“專”,以內容的專業性、權威性取勝,還要突出“趣”,宣傳和普及豐富多彩的行業知識,告訴讀者新聞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因此,行業報在強調專業性的同時,也要提升可讀性,爭取講好行業故事,提升行業內讀者的閱讀體驗。同時,吸引更多的行業外讀者。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作品《一張紙和它背后的稅收故事》就是一篇可讀性強的行業報佳作。該報道以講故事的方式,從“原材料”“大科研”“造紙術”三個視角,講述一個城市的紙品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制造型、從重污染向節能環保、從注重經濟效益向經濟效益與人體健康并重的轉型升級過程。在獲取大量鮮活素材的基礎上,《中國稅務報》記者以小切口敘述大主題,見證一張紙背后減稅降費政策釋放的紅利效應,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
提升可讀性的另一種策略則是充分發揮新聞評論的作用。行業報的顯著特點就是報道范圍在本行業有特定的讀者群體,有特定的宣傳內容,行業報的評論也是如此。不過,與專業的報道內容相比,評論的語言更為活潑,更為犀利,可以在提升可讀性的基礎上進行解疑釋惑、回應群眾、引導輿論。同時,從專業角度進行評論,也能讓報紙評論不落俗套,講出專業深度,體現行業報的特色。
此外,還可以通過制作圖片、漫畫、圖表新聞類產品,豐富版面的空間感和層次感,順應一部分讀者的閱讀需求。
以人為本增強核心競爭力
要實現上述報道策略,離不開強有力的新聞采編隊伍。為此,打造一支專家型編輯記者隊伍,對于行業報增加權威性、提高可讀性、提高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全媒體時代,采編人員既要具備扎實的政治理論素養、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同時還要掌握行業專業知識,提高信息過濾能力,不斷提高融合發展意識,積極適應媒介的高度融合,從而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采編理念的轉變。行業報編輯記者要做到“敬業、職業、專業”,并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成為行業“復合型”新聞人才。
那么,是不是在全媒體時代就需要讓編輯記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呢?筆者認為,全媒體轉型并非要求記者編輯人人都掌握全媒體技能,而是要培養記者編輯的全媒體意識,通過分工協作,提升整個報道團隊的綜合競爭力。
除了培養專家型編輯記者,行業報要增強競爭力,還需要培養一批專家隊伍和行業通訊員隊伍。專家的觀點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和前沿性,這將使得報紙內容更加專業化。而行業通訊員能帶來基層的最新新聞線索,他們的稿件語言也更加鮮活,可以為增強報紙的針對性、可讀性,擴大報紙的影響力提供重要保證。
雖然全媒體時代媒體競爭更為激烈,但只要行業報堅守新聞品質,突出權威性、體現專業性、加強策劃性、提升可讀性,就能在媒體報道中脫穎而出,贏得行業內外受眾的認可。在提升內功方面,記者編輯要牢牢記住“一個不變”和“兩個變”,即對內容采編的高要求不變,對不斷變化的行業知識要時時更新,對不斷變化的媒體形式要因內容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