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揚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和責任感。面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新聞,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念來進行分析、評判,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好聲音。同時,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必須強化“四力”,用新聞視角去發現生活,去報道新聞事件。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記者;守正與創新
黨報黨刊上系黨心,下通民心,在新的融媒體時代,擔負著重要的政治、社會責任,因此,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要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科技發展的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媒介環境不斷變化,對黨報黨刊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增強黨報記者的專業素養,不僅是提高黨報輿論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傳播力的必經之路,更是促進媒體行業穩定、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提高黨報黨刊記者“四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報黨刊記者在新形勢下,基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人民做好服務,對黨報、黨刊的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體深入發展的今天,要嚴格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積極接納受眾的信息反饋,這是黨報黨刊的基本要求。以《人民日報》和《黨建研究》為代表的黨報黨刊,在融媒體時代,其新聞記者更要進行自我創新、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融媒體時代黨報
黨刊記者面臨的困境
新聞傳播方式的新動向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單一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并呈現出更為多樣化的特點。在“用戶至上”的新媒體理念下,媒體的目標受眾也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信息生產者”,傳統媒體在傳播渠道與內容上的優勢地位面臨著新的挑戰。
受眾角色發生轉變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聞發布的門檻越來越低,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優勢也會被削弱。新聞傳播媒介給了受眾以積極的信息生產、平等的信息選擇的機會,使受眾與傳播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就需要黨報、黨刊工作者意識到自身角色的轉變。
黨報黨刊記者采編方式面臨挑戰
傳統的新聞采編,黨報、黨刊記者的工作主要是采訪、寫作等,信息呈線性、單向流動。但融合媒介已經改變了傳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它具有網絡化、即時化的特征。傳統的傳播方式主要是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并沒有與大眾進行溝通與互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黨報、黨刊記者的工作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與讀者的互動關系也得到了加強。這就要求黨報黨刊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傳統的信息收集、語言表達、攝影攝像等技能,還要具備更高的融媒體技術和新聞傳播能力,敏銳地把握網絡資訊,即時線上交流。
正如我們所言,要使黨報、黨刊在全媒體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新聞工作者要準確把握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抓住發展機遇,抓住“破”和“立”這兩個關鍵點,進行準確的報道。因此,黨報黨刊要緊緊把握黨報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學習教育的特點,立足深度報道、實踐經驗報道、典型人物報道的優勢,充分運用融媒體傳播方式,不斷提升新聞稿件宣傳質量和水平。
融媒體背景下,黨報
黨刊記者需守正固本
在融媒體的語境中,輿論空間呈現出感性化、復雜化和極端化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方面帶有非理性的特征。但是,無論融媒體發展到何種程度,始終堅持報道事實,求真是黨報黨刊記者進行新聞報道的價值和意義。在融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受眾偏好、傳播方式等都在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各級黨報、黨刊都在積極推動著媒介的融合。通過網絡、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全力打造全媒體矩陣,拓展了信息的傳播途徑。黨報黨刊記者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既有挑戰也有機遇,要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著力固根基、揚優勢、強弱項,努力成為一名適應融媒時代發展的新聞記者。
堅守新聞職業道德
在融媒體背景下,由于缺乏對新聞專業知識的引導與把關,一些自媒體造假、傳播謠言的現象比較常見,對社會輿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名譽都有很大的影響。黨報、黨刊記者在從事新聞工作時,要堅持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黨報、黨刊記者,尤其在傳統的媒體報道中,應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循新聞的基本原則和職業道德,堅持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促使主流媒體積極傳播正能量。
堅持以主流價值觀為導向
黨報黨刊記者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到講政治、講黨性,樹牢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要強化對黨的理論學習,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學習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在網絡上充斥著海量新聞信息,我們要保持正確的態度,敢于發聲、善于評論,不要盲目相信虛假新聞,而忽視主流價值觀,失去社會責任感。
堅持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在調查研究中顯擔當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每個記者都應該堅持的最基本的準則。但是,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一些記者只為搶占先機,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比如說,一些未經采訪、未經核實的網上信息,通過復制、粘貼等方式出現在某媒體的網站上,信息的真實性和信息質量都很難得到保證,這樣對社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危害。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黨報黨刊和新媒體平臺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黨報、黨刊一旦出現了虛假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會大大降低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因此,黨報黨刊記者在實現媒介融合發展的同時,必須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標準,更要維護新聞媒體的權威地位,以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報道新聞。
融媒體時代黨報黨刊
記者應培養融合、創新思維
在融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所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復雜,受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面對多樣化的要求,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斷能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加強新聞理論知識儲備。以湖北日報的一篇《共產黨人一桿旗——追記省老領導沈因洛》報道為例,在采訪中,記者深入沈因洛工作、生活的地方,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訪問,搜集了豐富的材料,使受眾看到了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共產黨員。這份新聞報道沒有任何的夸張宣傳,所報道的每一個事件都是那么樸實與真誠。實踐表明,新聞報道要做到真正地貼近受眾的生活、感受到大眾傳媒的力量,要做到深入細致,更多的是以事實報道為根基。
積極培養互聯網思維
傳媒融合是國家戰略層面的一項重大部署,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要轉變思維模式,轉變工作模式,掌握多種媒介的運作技巧,由單一平臺向多平臺轉變。以滿足網絡時代發展的需求。網絡思維具有開放、平等、互動、合作等特征。在網絡時代,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必須轉變思維方式,對傳統媒體進行反思。以開放、平等、互動、合作的心態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受眾群體為核心,提高對網絡媒介的認知。
黨報黨刊新聞記者要有創新意識對新聞記者而言,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不斷地創作出好立意的文章。在融媒體發展的時代,黨報、黨刊的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把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得更好,要主動學習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同時,在新媒介矩陣時代,各種媒介的相互交融,促使黨報、黨刊新聞記者抓住時代發展的特點,進行改革創新,呈現出不同的新聞表現形式。
而面對新媒介的沖擊,黨報、黨刊的時政報道要走“融合”的道路,才能真正發揮新聞傳播引導的作用。兩會是各大主流媒體展現權威性的關鍵時期,其中不乏“高熱點”新聞。比如:2018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了“中國很贊”的眾籌MV宣傳,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將新聞事件融入到報道當中,也讓更多的受眾能參與進去。其成功之處,在于它將視頻、移動、社交等新媒體時代的特征結合起來,以一種受眾群體感興趣的方式,將兩會的新聞報道事件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新聞視角上感到具有創新性。可見,新聞記者要想充分發揮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就要考慮到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
加強學習,爭做全能型記者
黨報、黨刊記者以前是在報紙、雜志上進行新聞作品刊發,掌握了文字、圖片的排版技巧,基本可以滿足黨報、黨刊的發稿需求。目前,許多傳統媒體都在大力推動報紙、網絡、微端等媒體之間的融合,努力實現全媒體、全時段、全覆蓋的報道模式,這對以往僅有“一技之長”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又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融媒體社會背景下,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要朝著“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方向發展,力爭成為一名全能型記者。在新形勢下,黨報、黨刊新聞記者要加強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加強文字編輯的能力、掌握攝影技術,學會使用攝像機、無人機等新設備,掌握剪輯、配音、調色等后期制作能力,運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爭做多面手的“全能型”記者,讓自己的新聞職業技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在創新中求突破
在融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內容形式日益多樣化,新聞創作也有了更多的創新空間。黨報、黨刊記者要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要解放思想,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要勇于創新,勇于嘗試,要在新聞報道方式上加大創新力度。不同的媒體平臺,對新聞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時就要求黨報、黨刊新聞記者要學會靈活運用直播、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表達方式,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全媒體平臺的建設下,以往報刊雜志所不能展現的內容,現在可以通過不同的平臺和形式來滿足受眾的需求,并且使得報道更加生動、豐富、有情懷。
秉承正確的新聞理念
黨報黨刊是新聞傳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才能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聞采訪的任務。當今社會,媒體的傳播環境十分復雜,社會輿論環境也十分復雜,這就需要有責任感、有擔當的記者站出來為民眾發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黨報、黨刊記者要做黨的方針政策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他們始終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輿論的正確方向,堅持正確的新聞觀,牢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閱讀量、點贊率已經成為衡量新媒體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新媒體的媒介傳播具有市場性,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支配下,媒體的原創能力不夠強就會導致文章內容質量差,出現危害社會公序良俗等問題,此種情況的發生就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那么,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要求黨報、黨刊記者堅持以人民為本加強新聞輿論工作,始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走群眾路線,從基層做起,從群眾中汲取經驗,聆聽基層生活的故事,反映人民的心聲,展示黨報、黨刊的新面貌。無論媒體怎樣整合和發展,黨報、黨刊作為“黨的喉舌”的政治性質始終不變,這就需要黨報黨刊記者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效益為先,時刻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公眾的利益,贏得社會的聲譽。
融合時代的到來,給傳媒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當前社會輿論形勢復雜的今天,黨報、黨刊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和能力,要堅守新聞報道的“底線”,始終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報黨刊記者要不斷提高“四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要充分發揮黨報、黨刊的引導作用,要與時俱進,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造出有態度的新聞報道。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會。黨報、黨刊記者只有轉變以往的新聞報道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更要堅持黨的新聞工作方針不動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把“守正”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