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校會在秋季舉辦運動會,有跑步、跳遠、跳高等項目,那古人開運動會嗎?都有哪些項目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投壺: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游戲,投壺禮來源于射禮。由于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于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是有些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射藝:中國傳統的射箭運動,由歷代儒家學說推崇的六藝之一的“射”發展而來,在西周已經發展成作為陶冶性情的項目。射者沿循特定的程序和動作,用中國傳統弓將羽箭射向目標。射箭過程中所必備的姿態、禮儀、心力等,都能充分鍛煉射手的身心。
捶丸:“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蹴鞠:“蹴”有用腳蹋、踢的含義,“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體育項目。
馬球:少數民族居民從小生活在馬背上,通曉馬的習性,可以在馬上做出各種高難度的運動,馬球就這樣流行起來。并隨著中原與其他民族的溝通加深,馬球逐漸傳入中原。馬球與中國傳統的蹴鞠有些相似,都是共同追逐一枚球。但運動方式由地面轉向馬背上,所以需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
競渡:根據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知道這項運動與水有關系,根據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渡水工具并不是木頭、竹子等,而是葫蘆。將葫蘆連接在一起,就能夠產生浮力,古人就是依靠著葫蘆完成了渡水,隨后在古人的實踐和發現中,又發明了一系列的渡水工具,比如竹排和木筏等。在渡水工具產生之后,就產生了各種的渡水活動,出現了鳥舟、龍舟等不同形式的渡水工具,最后才產生舟船競渡等古代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