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銀強
2022年高考作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育人的源頭活水,突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深入思考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意義,從“立德樹人”“中國精神”“文化自信”這三個方面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從這三個角度談一談大家在高考作文備考時,如何從實際出發,使自己的作文再上一個臺階。
立德樹人
新高考以“立德樹人”為原則,融通古今,聯系現實,明確落實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根本任務。2022年高考作文題以關鍵詞語的形式明確宣示“立德樹人”,并對命題材料中考生不太熟悉的關鍵詞進行關聯與解讀,用考生熟悉的現代詞語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意在引導考生將新時期主旋律與個人價值取向有機融合,落實新時期“立德樹人”的宏大主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的命題材料出自《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一個情節,比起有人的“翼然”,賈政的“瀉玉”,為什么賈寶玉題的“沁芳”二字最佳呢?一則因為點出了花木佳境,不落俗套,二則因為契合了元妃省親之事,含蓄蘊藉。這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相契合,由此引出“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的寫作主題,啟示考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體現了對考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突出了中華民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引導青年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當然,文題材料雖然出自《紅樓夢》,但更側重用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弘揚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精神
新高考以“中國精神”為主題,賦予了高考作文更基礎、更廣泛、更深沉的選材空間。以“中國元素”為主題引領今后的高考作文,將是一個新趨勢。如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選材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引導考生在深刻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借鑒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文化自信,又引導考生立足當下現實、融通古今資源、面向未來創新。這種以中國元素作為高考作文選材重點,突出“中國精神”的主題,將是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旋律。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Ⅰ作文題借中國傳統圍棋學習中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巧妙類比,很有中國特色。2022年全國乙卷作文題圍繞“北京:雙奧之城”,通過兩次奧運比賽成績和兩次奧運舉辦時的綜合國力對比,多方面呈現中國體育精神、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Ⅱ作文題則選擇我國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典型,要求考生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可見,2022年高考作文題都以“中國精神”為主題,生動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展現新時代偉大成就,激發青年奮進潛力,鼓勵廣大青年學子積極投身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于在實踐中長志氣、強骨氣、厚底氣,共同譜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青春樂章。這將成為引領高考作文命題的新思路。
文化自信
新教材設置了關于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容,奠定了今后“雙減”背景下新高考的基調。從新教材里提煉命題素材,將是高考命題新常態;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主題,將是主基調。如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的命題材料出自《紅樓夢》,而《紅樓夢》是新教材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文本。命題材料提供“移用”“化用”“獨創”三種情境,看似與以前“模仿”“借鑒”與“創新”的命題相似,但是如果考生平時沒有認真閱讀中國古典文化經典著作,沒有認真思考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缺乏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可能連“翼然”“瀉玉”和“沁芳”三個詞語的概念都不甚了然,是寫不好作文的。這里的“移用”并非“抄襲”,而是“承繼”,而“承繼”就有“揚棄、選擇”;“化用”中有“承繼”,也有“創新”,而“創新”可能不如“獨創”。“移用”“化用”之所以有新意,是因為有“承繼”,有文化底蘊及歷史厚重感。正如“翼然”“瀉玉”和“沁芳”三者之間,雖有高下之分,但如放到更大的范圍里、更高的層次上來分析,就會體現出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