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
在濟南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里,承載著厚重人文底蘊的匠心之作代代相傳。這些門類繁多、光彩奪目的傳統工藝,既是蘊涵人類文明之始的造物藝術,也是傳統民間手藝人的智慧結晶,更是泉城傳統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手造之作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達,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培育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的發展路徑下,傳承歷史文脈、凸顯泉城特色的文創產業、手造工藝正蓬勃起勢。
9月15日—19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首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將在濟南舉辦。更多體現文化創意和泉城文化內涵的產品,通過創意新造進入市場、進入生活、走出濟南,塑造濟南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優勢,激發泉城文旅新動能。

千百年來,巧手匠人用靈動的手指穿梭于材料之間,創造出一件件智慧結晶與文化藝術瑰寶。在“山東手造·優選100”遴選名單中,濟南有8家單位榜上有名。烙印著歷史文化名城底色的濟南手造,用“造物的藝術”,向世人呈現一個更多元、更鮮活的泉城形象。
沉睡地底千百年的石頭,經由匠人之手,被賦予蓬勃的生命力與文化創造力,走過滄桑巨變的時光。在長清區山東靈巖石文化創意博物館,用石頭做成的扁鵲塑像須發飄飄,目光炯炯,右手持一卷木簡,神態表情有醫者的仁慈,令人肅然起敬。公司董事長房立民介紹,這一塑像采用山東靈巖石藝研發生產的高強無機纖維材料,具有強度高、成本低、綠色環保、天然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創新特點。除此之外,“齊”字主題雕塑、十二生肖獸首復制、舉方鼎復原制作、文物骨質類模擬復原等一批系列手造作品,栩栩如生地陳列在博物館內,為訪客們講述歲月變遷。

在槐蔭區印象濟南·泉世界,走進戴記魯繡旗袍店內,一股古典民國氣息撲面而來。魯繡工藝采用齊針、纏針、滾針等針法,集抽、勒、鎖、雕等精華工藝于一身。戴記魯繡旗袍總經理戴軍是專注傳統國服魯繡的第五代傳承人,他表示,裁剪、縫合、釘扣,針線穿梭的不只是布匹,還有對傳統技藝傳承的一種敬重和情懷。如今乘著“山東手造”的東風,戴記魯繡也在逐步創新,讓魯繡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薄如紙”的濟陽黑陶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龍格黑陶藝術研究院負責人、濟陽黑陶非遺傳承人徐慶增介紹,制作黑陶的原材料是“紅膠泥”。膠泥本是黃土高原上的泥土、礦土中黏性極強的小團粒,經黃河水帶入中下游地區。經過千百年沉積,在漫長的運河流域河床下形成了比膠泥更細膩百倍的紅膠泥。因原材料取之于黃河,黑陶也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傳統工藝傳承與革新的齒輪從未停止轉動。根植文化“兩創”的沃土,在濟南文、旅、商相互融合的篇章中,以人為核心、以技藝為載體的傳統工藝,憑借創新化的面貌寫下華麗的一筆。
傳統工藝的傳承需要產業化發展模式來推進。基于此,章丘區積極推動手造創新促文化“兩創”,不斷深挖本土手造資源,推出“匠心手造 好品在章”系列手造產品,引導章丘鐵鍋、龍山黑陶、友誼葫蘆、銅響樂器等一批手造品牌提質升級,逐步建立集產銷研、宣傳展示體驗于一體的手造產業體系。為培育手造產業,章丘區打造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手造中心,融研究、學習、開發、旅游、展示、勞動教育為一體,共收集涉及全區30余家非遺企業的各類作品、文創產品300余件,讓市民在參觀的同時也可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互動并親手體驗制作技藝。
非遺豆畫拼出“大千世界”、針繡藝術讓小手創“繡”出大產業、紅木家具“巧奪天工”??濟南文化“兩創”發展在鋼城區亦做出新實踐、取得新成就。鋼城區共有山東手造項目近20個,其中非遺5個。今年以來,鋼城區積極打造了“山東手造·鋼城”線上展廳和線下展示體驗中心,線下展示50余件作品,其中靳氏針繡、豆畫、陶刻、郝氏鐵藝等手造產品參加了歷屆文旅博覽會,深受群眾喜愛。在展示手造產品的同時,鋼城區不遺余力地向國內外推介“美麗新鋼城、魯中會客廳”形象,積極開拓手造市場,做大做強鋼城手造品牌。

位于萊蕪區的山東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5月,2016年完成規范化改制,建立健全了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機制。2019年,山歌公司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糧油私人訂制智慧系統”正式上線,實現了從功能性向服務性的蛻變,改變了傳統渠道銷售的模式。近年來,山歌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糊香食用油制作工藝”,將古法榨油技藝融入到現代高端花生油生產中,并積極探索“制造品牌差異、打造品牌個性化”的運營策略,凸顯非遺技藝的“鳳凰涅槃”,煥發新生。
一項項被“盤活”的古老技藝逐漸釋放出無限的能量,賦能到文旅發展中,賦能到城市軟實力中,為泉城濟南輸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