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闡釋
在五千多年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為它們插上“活化”的翅膀,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如源頭活水,汩汩長流,溫潤人心。
文化觀察
深化文明探源 厚植文化自信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從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從鞏義雙槐樹、偃師二里頭到安陽殷墟、廣漢三星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唐宮夜宴》完美呈現“博物館奇妙夜”火爆刷屏,《只此青綠》“穿越”千年詮釋宋風雅韻實力出圈,《典籍里的中國》鉤沉典籍里的精神之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厚植了文化自信、凝聚了前行力量。
解讀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深化中華文明探源,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幫助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守正創新中推動傳承發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豐富歷史文化滋養,點燃人們蘊藏于心底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與熱愛,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讓更多中國IP講述文化故事
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現象級動畫影視作品,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博物類綜藝,再到《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中國傳統節日等系列節目的爆紅……優秀傳統文化富集的中國,從來都不缺乏可以挖掘的IP資源和文化元素,這些植根傳統文化、表現手法新奇的文藝作品受到追捧,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的成果,也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IP回歸大眾視野,在文化產業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度,彰顯了市場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巨大需求。
解讀
任何IP的養成,不僅需要完整的世界觀設定、龐大的架構體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更需要完善的文化體系支撐和長遠的制作規劃,精耕細作。從這個邏輯來看,IP不只是人民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坐標圖,更直接考驗著這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質和基本水平,是一個行業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國文化和智慧的結晶。
這些IP火了以后,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文化的巨大潛力。今天的中國人,正向全世界自信而又從容地傳遞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示著生機勃勃的當代中國形象。中國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讓傳統節日煥發時代氣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春佳節,人們祭灶神、貼年紅、祈豐年、守歲火;“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鬧花燈、舞獅子、走百病;“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時節,人們吃粽子、飲雄黃、插艾草、賽龍舟……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賦予了多重意義,人們在參與多種多樣的傳統民俗活動的過程中,品味到了厚重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
解讀
傳統節日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既來自于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活動,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即使歲月流轉,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核依然生動地存續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并不斷衍生出“新民俗”,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潤澤。
更好地涵養和傳承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優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民俗活動,也要采取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在深度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描摹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創新視聽呈現形式,引發觀眾共鳴。
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打造承載文化傳統和節日內涵的時代載體,是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
數字化帶動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近年來,“云看展”“云看戲”“云閱讀”“云旅行”……小小的手機屏幕,裝載了無限的文化體驗;“數字敦煌”“云游長城”“京劇數字藏品”……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生動講述文化遺產的故事。數字化,讓文化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為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
解讀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異,文化的魅力歷久彌新,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讓數字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國博首個數智人“艾雯雯”、敦煌研究院的“數字藏經洞”和首位數字講解員“伽瑤”……VR、AR、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的實踐,為數字文化注入新的靈魂,產出一批“高能”“硬核”的文化產品;“文化+藝術”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文化+科技”的“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等,以數字技術逐步打破時空限制,開辟全新的體驗場景,激發了人們對文化的強烈興趣。
名人名言
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
——毛澤東
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
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吉鴻昌
文化令我們知悉世界上最好的知識和話語,從而了解人類精神的歷史。
——〔英國〕馬修·阿諾德
如果沒有文化財富——知識、文學、藝術、音樂以及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美,那么生活就會變得暗淡、狹隘,從而失去了人生真正的幸福。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文化的進步乃是歷史的規律。
——〔德國〕約翰·赫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