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閱讀中根據上下文語境迅速地領悟詞語或句子的含義、作用,是中考現代文閱讀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詞句時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據具體語境來把握詞義。
正確理解某些詞句的語境意義,對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鑒賞人物形象、提煉作者觀點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怎樣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呢?有以下原則需要同學們把握:
一、整體閱讀是基礎
閱讀時,首先要理順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想一想,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贊揚什么,批評什么,歌頌什么,反對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抒發了什么感情等,再具體分析重點段落、句子和詞語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最后用簡潔的語言有針對性地進行概括。
如莫懷戚《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要結合文章的主旨來理解,“加”“整個世界”是本文情感的高潮所在。對這對夫婦來說,背上老的、小的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內心世界的全部,這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對生命的珍重和關愛,對家庭的珍視及應有的責任、擔當等。
二、結合語境最關鍵
1.解釋含義,推敲語境。
理解重要的詞語時,我們可以根據語言環境和詞語的關涉對象準確理解其在文中的本義和深層義。
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一直”表達了作者當時只顧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緒中,完全沒有注意到母親的嚴重病情,事后想來無比悔恨的心情。再如劉湛秋《雨的四季》中,“但是,人們受夠了冷冽的風的刺激,討厭那干澀而苦的氣息,當雨在頭頂上飄落的時候,似乎又降臨了一種特殊的溫暖,仿佛從那濕潤中又漾出花和樹葉的氣息”,其中,“冷冽”“刺激”“干澀而苦”等詞表達了作者對冬天負面的感受;后面寫冬雨降臨后的美妙,則突出了冬雨給人們帶來的柔情蜜意。
2.品評作用,深層鑒賞。
分析詞句的表達作用,一般要結合語境或文章的主題思想。關鍵句子應從句子表現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系上進行分析。關鍵詞語則可以結合詞語的各種作用來分析——情感性作用,如贊美、思念、批判等;結構性作用,如照應、過渡、推動情節發展等;精準性、生動性作用,一般為動詞、形容詞、疊詞等。閱讀時,應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切忌“斷章取義”。
如朱自清《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語氣應該是遞進的,表達一種急切而欣喜的心情。“春天”本無腳步,是作者想象的。沒說“來了”,而說“近了”,是從春天剛起步說起的。文章一上來就傳達出一種歡快而熱烈的心情。“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中,“偷偷地”和“鉆”這兩個動作生動地表現出小草的情態,有靈性、有個性。
三、把握寫法明主旨
1.內容上:
關鍵詞句一般在情節的展開、環境的描寫、人物的刻畫、情感的表達、主題的表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安徒生在描寫皇帝試新衣時,“那些托后裙的內臣都把手在地上東摸西摸,好像他們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們開步走,手中托著空氣——他們不敢讓人瞧出他們實在什么東西也沒有看見”,這一句巧妙運用“摸”“拾”“走”“托”等動詞,寫出了內臣們的拙劣表演,暴露了奴才的嘴臉,真實地再現了現實世界的黑暗與丑陋。
2.結構上:
處于文章的開頭時,有總領全文、引出下文、開篇點題等作用;處于中間時,有承上啟下、鋪墊、伏筆等作用;結尾處則總結上文、前呼后應、卒章顯志等。
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中,“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便承上啟下,承接上文晴朗的天氣,引出下文陽光籠罩的山。
3.表達上:
可以從詞句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角度考慮。如劉湛秋《雨的四季》中,“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了妝,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雨的嫵媚與飄然蒞臨的動態美,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與贊美。
大家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感受見仁見智,只要掌握了以上幾種方法,對作品中關鍵詞句的把握便駕輕就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