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順增
“核心素養”時代的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發生真實、深度的學習。只有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習才能真實發生。那么如何讓課堂教學的水“活”起來,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呢?
一、創設情境,激活課堂
“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優化語言學習與語言生活環境的教學模式。通過精選、開發與重組相關學習內容,還原學習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如《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極具抒情色彩、內涵豐富的文章,但對于文中“悲”之所在,不能只停留在貼標簽似的分析上,而應引導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找出作品中人物一一離去時最悲痛的描述,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人物語言的特色,進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以文本為基礎,拓展想象空間。文學作品中意義的空白點,大到故事情節的推進、人物命運的發展,小到人物對話的神情、細節產生的緣由等。《最后一課》的故事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人物命運的未來發展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可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二、基于學情,激活課堂
我們所說的“把課教活”,不僅是指教師應當如何“教活”,而且還指通過教師的努力,怎樣真正讓教學的對象——學生“學活”。呂叔湘先生說得好:“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比如教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很自然地會想到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有關片段,學生的認知就可能被他人的解讀所取代,從而失去了個性。如果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和表演探究尋找楊志有哪些不足之處,去思考楊志雖然精細,生辰綱又何以被劫的問題。這樣,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節、文章的主題便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教無定法,激活課堂
語文課堂是一個通過聽說讀寫活動提升語文能力的課堂。課堂活動形式要力求生動豐富,不斷變換課堂節奏,學生才有激情,訓練才有力度,否則形式過于單一,沒有任何的波瀾,課堂就很難有思維碰撞、新知生成。積極實踐開放式、互動體驗式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讓孩子們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水平。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有深度,學生也就自然而然進行著深度學習。
尋找師生情感的契合點,積極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閱讀興趣。如:組織課外語文小組,教學生自己編課本劇、演課本戲,進行講故事、詩歌朗誦、背誦比賽,以課外輔導手段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辦語文知識手抄報。在這塊學習的園地里,學生既可評析自己的優秀習作,又可介紹讀寫常識;向報刊推薦優秀習作。學生的習作發表在報刊上,家長看到欣慰,親戚看到高興,朋友看到喝彩,學生也感到了一種經過艱辛努力的小小成功,無言之中又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不斷改變閱讀的角度,學會取舍教學內容。如教《范進中舉》,可抓住人物的出場,以出場帶動全文閱讀,串聯相關內容,并從出場看吳敬梓對人物個性化描寫的特點,分析人物性格。在此基礎上,再提供寫作情景讓學生練習人物的描寫,使學生學有目標,練有方向,把課本教學與閱讀、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實際效果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