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摘要】一直浸潤在口語表達語境的孩子們,對于書面表達語言是陌生的,也是望而生畏的。撇開急于規范他們語言表達的心理,彎下身子,尊重和呵護學生的童心、童言和童趣,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表達,是培養他們書面表達興趣,指導他們寫好周圍事物的應然路徑。筆者從指導他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放大生活情趣入手,在鼓勵他們放飛童心、自由表達中,激發興趣,張揚個性,培養能力。
【關鍵詞】寫話指導;童心尊重;童言呵護;童趣發展
低年級寫話內容的選擇,是起于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尊重和呵護學生的童心、童言和童趣,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表達,是培養他們書面表達興趣,指導他們寫好周圍事物的應然路徑。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師范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兼職碩士生導師黃本榮先生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生在進行書面表達時,其實手頭并不乏鮮活的生活素材,而是不能從這些普通的生活里捕捉富有情趣的瞬間,感悟它們的動人之美。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書面表達時,首先要“手把手教會他們采擷生活浪花的本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進行低年級寫話啟蒙指導時,筆者從尊重一顆童心、呵護純真童言、發展稚樸童趣出發,鼓勵他們關心生活、留心生活,寫自己的話、表自己的情、記自己的想。
一、關注、觀察生活,樂于表達生活
課程標準對于寫話和習作的概念界定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我們在讓學生動筆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他們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樂于分享自己的見聞感受。
如在一次課間,筆者發現董丁果指著手中的鐵簸箕在和同伴交流:“這個就是簸箕嗎?我奶奶說這是畚斗兒。”“王老師一直都是‘簸箕‘簸箕地叫的啊!應該是吧!”“簸箕,簸箕,哈哈。”“畚斗兒,畚斗兒!”兩個孩子開心地邊玩邊叫。于是,筆者走過去,故意笑問:“你們在談什么呢?這么開心!”兩個小孩停止了嬉鬧,將剛才的話又重復了一遍。
我們的交談很快吸引了很多學生前來湊熱鬧。“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我們是怎么使用的嗎?”學生七嘴八舌:“用來裝垃圾的。”“把它的口緊緊按在地上,用笤帚把垃圾輕輕掃進去。”“不管多么臟的東西,它都樂意接受,你覺得它怎么樣啊?”“很勇敢。”“很助人為樂。”“不怕臟不怕累。”“多好的簸箕啊!我們的家鄉話也叫它‘畚斗兒,它有兩個名字呢!”
第二天,學生的寫話本上出現了這樣的記寫:“下課的時候,我和李沈浩一起在衛生角說簸箕,我奇怪地問李沈浩它應該叫什么名字,這時老師走過來,告訴我們簸箕不怕臟不怕累,很了不起。‘簸箕和‘畚斗兒都是它的名字,就像我們在家和在學校各有名字一樣。”“今天,有兩個同學在玩簸箕,老師問他們簸箕有什么用,他們說是用來裝垃圾的,被人按在地上也心甘情愿。它不怕臟不怕累,真了不起!”……
小孩子的心是充滿好奇的,也喜歡尋根究底。我們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這星星火苗并加以培育,勢必能讓其閃亮燃燒。
二、欣賞、鼓勵表達,尊重呵護童言
兒童從牙牙學語到拿筆記寫,這樣的口頭和書面表達,離不開他們日常的模仿和積累,就如上面的兩個學生,他們在對簸箕的名字的糾結中,漸漸接受了兩個說法一樣。在對語言的接受和模仿運用、表達中,他們有時也會能動地“創造”語言,說出令人疑惑不解或忍俊不禁的童言稚語。對于這些看似“不合常規”的語言,我們要加以尊重,給予呵護,從而激發他們表達的興趣,樹立他們樂于表達的自信心。
如在一次寫話時,宋彥澤這樣寫道:“太奶奶的牙快要掉光了,我的牙也小小的,xī xī(稀稀)的,我們都不喜歡吃shòu(瘦)肉,喜歡吃果dòng(凍)肉。”一開始,筆者以為她說的是兩個不相關的食品——豬肉和果凍,跟她說:“果凍滑溜溜的,是你用勺子挖了分給太奶奶吃嗎?真孝順啊!”誰知她卻說:“果凍肉是我們給肥肉取的名字。”筆者大為驚訝:“你們為什么把肥肉叫作果凍肉呀?”“因為肥肉和果凍一樣,都是軟軟的,吃起來一點也不塞牙縫。”真是好豐富的聯想!
其實,在兒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情趣的,哪怕一片小小的花瓣也會讓他們欣喜、把玩半天,時不時還伴有難以聽明白的自言自語。對于這些稚嫩童言,我們老師不要急著去糾正,去規范,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呵護的愛心,去彎下身子耐心傾聽,讓學生大膽表達、積極表達,在實踐中漸漸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在我們的課本里,也有著很多充滿童趣的文字,引導學生去美美地讀,美美地想,對于調動他們閱讀、積累的興趣大有裨益。同時,對于孩子天真的想象和語言,我們也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如對于落葉,他們往往沒有文人騷客的黯然神傷,而是會兩手捧起,跳躍著,一片又一片地送到簸箕里、樹下面,嘴里喊著:“小樹葉,我要把你送回家嘍。”“小樹葉,別被風吹迷路了!”“你弄臟我們的操場了,快回去吧!”
三、培養、發展童趣,鼓勵個性創新
在低年級的閱讀內容安排上,童話、寓言、兒歌、兒童詩占據著很大的比重,這些充滿想象、充滿稚趣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和表達欲望。在日常寫話指導中,我們可以以課文為例,讓他們走進豐富的童話世界,想象小貓、小狗、小雞間的互相交流;感受太陽、月亮、風雨雷電各自的脾氣;猜測花兒草兒自身生長的需要,說說它們的歡樂和悲傷……“孩子是天才的詩人”,他們無拘無束的、跳躍著的思維,常常會呈現出充滿個性、突破常規的語言表達。
如在寫一次和家人植樹的活動時,很多學生都寫了關于種什么樹的討論。喜歡吃蘋果的、梨子的、橘子的……都和家人爭著要種,甚至都種。在寫植樹的過程時,他們把挖坑稱為在土里給小樹造房子,一定要等小樹苗站得筆直筆直的,才肯培土。澆水時,他們不光澆地上,還嚷嚷著要給樹也洗個澡,且一定要把剛才不小心粘上去的泥土洗干凈,根本不管水是否會澆得太多了。在樹還沒緩過神的時候,他們眼前似乎已經掛滿了各種果子,馬上就可以吃到了。這些兒童視角的特別關注,往往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我們老師在引導他們觀察當時的天氣、說好自己的心情、有序表達一步一步植樹的做法時,不要忽視了他們的情感主流,而要順著他們的話題,讓他們盡情想象,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地寫出充滿個性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記得陳玥在寫自己植樹過程時,這樣寫道:
“媽媽去拿鐵qiāo(鍬)了,我就走到小樹苗身邊,把它身上包的紙sī(撕)掉,然后把它背到背上,托著它的根,開開心心地跑到屋后……”
“我也想去挖坑,可是鐵qiāo(鍬)太重了,所以我就掏出一把小刀,在媽媽的對面挖起來。媽媽挖起一大塊,我也挖起一小塊,有時挖個三角形,有時挖個長方形……”
“‘小樹,小樹,我要給你洗澡了!你不要害怕呀!我大叫著,把一yǎo(舀)水使勁向上澆,淋了小樹一身,我也淋了一身。旁邊的爸爸大叫起來:‘你澆到我身上了!我哈哈大笑。”
尊重、呵護學生的童心、童言和童趣,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時空,這是對學生寫話起步之時的有效引領,是對他們寫作興趣的最好培養,也是提高他們采擷生活浪花能力最佳路徑。放開我們急于帶領他們直接奔向規范語言的大手,釋放他們自由表達的小手,你會驚奇地收獲到童心盎然、童趣滿滿的童年稚語,享受飛揚奔放的快樂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