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華
在《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熱播節目的帶動下,漢語言文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重視。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在網絡信息爆發的大時代及“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系統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臨的難題。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以及管理不嚴格,教學目標不明確,且無系統性,導致小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求知欲,且難建立學習體系,不能有效地掌控自身學習能力。所以,明確教學的核心目標顯得尤為重要。
一、明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素養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才能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落實,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總體來看,可以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分成四個方向,即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從語言方向上來看,需要讓學生實現語言知識積累和建構,從而實現語言運用。從思維培養方向來看,需要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獲得思維能力和品質提升,形成反思意識。從審美方向來看,需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讓其豐富審美情感,體會文學美感。從文化方向來看,需要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自信的態度。
二、核心素養培養課堂應用
1.語言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學中,可以創設語用環境,指導學生理解和積累語用材料,從而利用語言文字實現交流溝通。譬如,將表演性分角色朗讀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此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力、書面表達力等語用能力。如,進行課堂小演講、講童話故事、寫日記等,都是不錯的方法。例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適時指導幫助學生用連貫、得體的語言進行意思、情感的表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內容,感受語言運用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撰寫一篇自己想講的故事,進行語言活動知識運用,加強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2.思維能力的培養
加強學生思維培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強客觀事物聯想和認識,從而形成獨立見解,能夠客觀進行事物的批判。在實踐教學中,還要在文本閱讀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得到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一塊奶酪》中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螞蟻隊長。教學時,通過分角色朗讀,感受人物鮮明的形象,更應該引導學生體會童話給予我們的啟示。這篇課文時,作為教師可以多去引導,然后提出“在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事情,你們能想到哪些”等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性思考,允許有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答案,鼓勵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文章內容,從而實現文章內容個體化解讀。采取此類教學方法,可有助于學生將精力放在自主閱讀和思考上,從而得到思維能力的鍛煉。
3.審美能力的培養
為激發學生審美想象,教師還應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和鑒賞文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用語言表現和創造美。散文充滿詩情畫意,能夠給人帶來意境美、畫面美等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語言美進行感受,善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例如,在學《白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向學生展示戈壁灘的荒涼、一望無垠;白楊樹筆直地挺立,就是邊防戰士在守衛國土邊界;促使學生腦海中形成筆直挺立的白楊及邊防戰士的畫面,體會散文營造的詩情畫意,從而對白楊樹的美好品質產生無限崇拜。引導學生創造語言美的目標,繼而使學生審美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4.文化素養的培養
培養學生文化素養,需要對文化傳統進行強調,對于相關教學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時代文化背景進行搜集整理,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在文化傳承中得到文化洗禮,形成相應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相關古詩詞時,教師可以講講詩人生活的年代,是繁華盛世,抑或戰火紛飛;詩人的人生經歷,是縱情江湖,還是宦海沉浮;詩人身上發生過哪些趣事等;將這些帶進課堂中,極大地吸引學生對此產生興趣,從而能更好地學習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在悄無聲息中得到文化熏陶,達到文化素養培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向進行教學,使學生從不同角度開展學習,加強語言知識積累和運用,通過思考體會不同情感,最終形成一定文化素養,取得全面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