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麗
閱讀與寫作作為語文學習中的兩大主角,對于提升初中教學有效性和語文素養來說至關重要。為了讓這兩座“大山”筑就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一線教師應創新教學,探索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新途徑。在多年的探索中,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形式應運而生,成為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有所進益的有效途徑。
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征程中,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夠為初中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貢獻綿薄之力。
一、強調整體意識,促進讀寫結合
顧名思義,“一體化”講求的是語文學習的整體意識。如果在教學中將閱讀和寫作割裂開,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積極引導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讓初中學生明白,他們閱讀的內容是別人筆下的文字,而自己寫下的文章也會成為其他人閱讀的素材。閱讀和寫作不可分離,它們角色互通,所以我們要注重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技巧,也要在寫作中體會閱讀的深意。在閱讀與寫作的靈活融合中發揮優勢互補,在讀寫結合中使兩方面的素養同時提升。
二、注重教材利用,進行讀后仿寫
在教材中,不同文本的存在對師生提出的要求不同,對學生們提高素養所提供的效用也不盡相同。很多教材中的內容,不僅能夠帶給我們基礎知識的增加、美的享受或者是情感的體驗,也為我們提供了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練習的重要契機。在教材內容的閱讀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精彩的描寫或經典的敘述,給初中學生樹立了寫作的典范,讓他們能夠在進行閱讀賞析的同時有機會進行同類型的寫作體驗。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們都知道作者對于父親買橘子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十分生動傳神,細膩地刻畫出一位父親的形象。在對這一部分進行鑒賞之后,可以緊接著提出課堂任務,讓學生們結合記憶與生活實際,對某一位人物進行即興的動作和細節描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長此以往,學生們不僅能夠懂得什么樣的文章是好文章,也能擁有寫出好文章的能力。此外,初中生在進行仿寫的過程中,也更能對原文中寄托的情義感同身受,進而加深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
三、樹立閱讀脈絡,形成結構思維
部分初中學生在進行小段的描寫、議論或抒情等方面優勢明顯,但缺少整體寫作要求的結構安排、構思布局的能力。為了避免初中學生群體中出現套用模板,不思創新的現象,在閱讀時教師除了要分析文本語言、剖析其中情感之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們對所讀文字的脈絡進行梳理,研究其整體布局和結構安排。只有當他們真正體會到不同的構思手法所產生的神奇效用,才會真正愿意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和應用。同樣的,當自己用過的構思方式在閱讀中出現時,學生也更能體會到作者的用意,在此基礎上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意義。
四、實行作文交換,增強溝通互評
前文已經提到,學生們自己的寫作同時也是其他人的閱讀材料。每個學生都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寫作,也會站在多樣的角度上對所讀文本進行感受和評價。從這方面來說,在學生群體中實行作文互換互評是實現讀寫一體的有效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雙向聯系和反饋服務。同時,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夠幫助他們取長補短,分享各自的經驗,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出更加燦爛的火花。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互換互評之后,教師要及時作為引導者進行總結評價,對學生們的收獲進行梳理提升,并督促學生們做好筆記,及時回顧,從而鞏固互換互評的效果。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視,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對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協調和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讀寫一體化的專業水平,才能讓初中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寫作中加深文本理解,在綜合訓練中提升語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