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閱讀是讀者獲信息、知世界、增體驗、富審美的過程,也是融入自身經驗的解讀、內化過程。深度的閱讀教學,是追源溯本,觸及內核,建立聯系,是追求知識的外延、情感的豐富,讓學生的綜合素養變得有寬度、有深度。
一、目標構建要關聯彼此
教師要精研教材,依據課標提出的積累詞句、結合上下文揣摩詞義、傳承傳統文化的要求,不僅滿足于詞句的記憶,更應融入文本中理解。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能用標準普通話清晰吐字、合理停頓,并能讀出抑揚頓挫的美感和內在感情,讓學生在閱讀中開啟思維,與同學交流,在意見分享、思維碰撞中實現表達能力以及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加工轉化,吸納為自己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情境幫助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充分體驗情景之美、語言之美、結構之美。三維目標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彼此融合的。詞句是基礎,學生的理解、表達、讀寫能力皆源于閱讀,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來獲得提升。學生在閱讀中也能豐富情感,提升審美品位,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如學習《三月桃花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目標:融情于文,豐富朗讀形式,讓學生置身于如詩如畫的情境之中,感知文本整體美;品讀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句式并體會其中的妙處,感受文本語言美;熟讀成誦,積累優美的語言,促進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基礎落實要凸顯自主
生字的音、形、義是根,學生只有掌握了生字,才能流暢地完成閱讀任務,讓知識學習轉化為能力培養。教師既要授“魚”,更要授“漁”,不滿足于死學知識,要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實現對內容的深度理解。反思當前的閱讀教學,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不設任務、不作指引,讓學生隨意讀、膚淺讀,只追求文章脈絡的梳理,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只能進行淺層次的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聚神讀”,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避免走神、做小動作等現象,充分利用閱讀時間;要“準確讀”,解決文本中生字的音、形、義以及一些重點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等方式去識字,這樣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借助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獨立開展閱讀,要批注詞句,勾畫出不理解的詞句,揣摩詞語的感情色彩以及在文中的含意,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提升。如在《母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將句子讀順,掃清字詞障礙,結合句子理解“顫顫巍巍”“如怨如訴”的含義。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詞語揣摩母雞的心理,并融入自己的體會去讀這些句子,要讀出文章中對母雞的討厭之情。
三、情景塑造要表達意蘊
在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理解作者表達的生活閱歷以及情感,體會其中的獨特美感。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觀察,發揮想象,將文中意象組合成意境,塑造濃郁的意蘊,讓學生沉浸其中,讓情與景彼此交融,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或悲或喜的情感基調。教師要善于運用肢體動作等營造氛圍,或用影視短片呈現內容,讓學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提問等方式增進學生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課文描繪了怎樣的場面,該如何閱讀,要強調哪些詞語。學生要抓住這些關鍵詞語,在詞語中感悟文章內容,再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說如果繼續下去會出現怎樣的危險,此時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透過這聲音能感受到船長怎樣的品質特征。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能夠體會到船長臨危不懼、鎮定自若、處理果斷的特征。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讀文本,理解其中的內涵,把握其中的意蘊,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