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糗(qiǔ)”讀成“丑”,以為“出糗”是“出丑”的另一種寫法。其實,“出糗”雖然有“出丑”的意思,但要理解“糗”字,還要回到它作為食物的本質。
在方言里,糗指飯或面食成塊狀或糊狀。這種糊狀的形態衍生出一個方言詞:糗大了。也許是因為這種糊狀的形態讓人尷尬,總之它與讓人難堪聯系了起來。
不過,糗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化的字,也是一個古漢語中的日常用字。至少在幾千年前的周朝,糗就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周禮·籩人》里有個記載:“糗餌粉飺(cí)”。“糗餌”和“粉飺”其實是用同樣的食材(稻米、黍米)制成的兩種形態的食物,蒸制成塊的是餌,成餅的叫飺。
糗體現了餌制作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糗是一種經過簡單炒制后搗碎,加一點水揉搓成形,然后再晾干的米,有些像今天的鍋巴。
因為食用方便,糗很早就成了軍隊的干糧標配。成書于西周的《尚書·費誓》里記載,魯國人受命為即將出征的軍隊準備糗作為軍糧——“峙乃糗糧,無敢不逮!”
(摘自《老年博覽》 田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