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會有兩三個戶外勞動者來吃早餐,其他時間基本沒有?!苯?,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家暖心驛站發現,這些本該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服務的溫馨場所,使用率卻并不高。
街頭急需“清涼綠洲”——長期以來,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常讓戶外勞動者犯難。尤其三伏天,在高溫酷暑中奔波忙碌的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很需要一片類似暖心驛站這樣的“清涼綠洲”。
驛站遍布大街小巷為何不愿進——暖心驛站在京運行5年光景,規模已近9000家。但就目前來看,這些驛站的功能其實還未充分發揮出來,許多戶外勞動者不了解、不愿進、進不去。這里頭,固然有位置不好找、地圖不準確、去了不開放等客觀原因,更多時候還是大家抹不開面子。
不能一設了之——加強后續服務才能避免公共服務設施“建而不用”,在這方面,既需要系統性謀劃,也得具備“用戶思維”。比如,充分利用媒介多做宣傳,不斷刷出驛站的存在感,引導戶外勞動者形成“渴了累了就找暖心驛站”的基本認知;再如,針對大家的普遍顧慮,在其活動頻繁的區域多規劃站點,盡量避免將驛站設置在寫字樓內,為勞動者打通“最后一公里”。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