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泥人張”張明山(1826-1906)在18歲時,做的幾個彩塑人物作品,在天津的影響特別大,他因此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天津老百姓就講:“姓張的做嘛像嘛!”意思是做什么像什么,因此得名“泥人張”。
據“泥人張”第四代傳承人張錩介紹,“泥人張”的塑造程序是先頭后身、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再利用工具,拍、削、壓、滾,另外還要注意比例、結構及體量關系。“泥人張”在塑造不同人物時,有一些不同的技法和要求,總體造型講究“一情、二俏、三穩(wěn)”。“一情”就是要含蓄,“二俏”就是要生動,“三穩(wěn)”就是要安定,這個所謂的安定就是重心要穩(wěn)定。
說到具體塑造,“泥人張”強調“三不”。比如做衣紋的“三不”原則:“衣不傷體、衣不臃腫、衣不魚刺”,或者說“衣紋不傷骨,衣紋不腫臉,衣紋不魚刺”。怎么叫“不傷體”呢?就是衣紋必定是一個身體的附著物。做衣紋有幾種方法,有堆塑方法,有陰刻方法。“泥人張”基本上采取陰刻方法,就是用壓子來進行壓制。所以說,衣紋壓得再深,也不能把里面的骨骼和肌肉傷了,它要深得適度。
“衣不臃腫”就是要有虛實關系,形體的結構部分是實,除去身體結構以外是虛。比如對一個衣紋而言,肘關節(jié)肯定是實的,這樣“衣紋”反映得才有力度,才會感覺生動。
另一個就是“衣不魚刺”,壓衣紋的時候它不能像魚刺,就是塑造衣紋的排列要有變化,要有大小、方圓、曲直、虛實關系的變化。(摘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