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金融司發布《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對金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作出明確指引。《通知》明確了國有金融企業薪酬有關的一系列規定:合理控制崗位分配級差,有效平衡好領導班子、中層干部和基層員工的收入分配關系,加大向一線員工、基層員工傾斜力度;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遞延制度和追責追薪機制;建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等。
事實上,金融業出臺“限薪令”,已經不是頭一遭。早在2010年,當時的銀監會就下發了《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對銀行業薪水制度進行了規范,今年5月、6月,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基金業協會分別發布了《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也對證券行業、基金行業薪酬管理行為和激勵約束制度作出了規范。
近段時間,相關政策之所以接連頒布,一方面是因為近兩年金融領域的風險事件和違法亂紀事件頻發,暴露了金融行業內部財務管理和風險制度的不規范、不完善之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金融行業的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內外貿易壁壘、地緣政治的影響,不少行業與企業的經營都受到了影響,實體經濟的處境相對艱難。金融行業作為經濟發展的“血液”,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保證金融行業的穩定,持續和風險可控,不僅僅是行業自身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金融行業實行“限薪制”的意義在于“平衡”。這里說的平衡,既是行業內部結構的平衡,也是金融行業與整個社會的平衡。
說到行業內部平衡,不得不提的就是最近發生的中金公司“秀薪事件”,其引發的軒然大波,在令人感慨某些金融企業超高收入的同時,反映的是不同行業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異。企業總是認為超出平均工資水平的工資,可以促使勞動者提高勞動效率,因此通常施行薪酬激勵制度。但是,當前各行各業普遍實行的“密薪”制度,又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企業在效率和公平面前難以兼顧。最高的效率,往往只屬于小部分企業精英,而大多數普通員工則對公平更加敏感,因此,合理化收入級差,事實上是穩定員工情緒、穩定企業生產、穩定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更重要的是,就社會觀感而論,相關舉措也能讓公眾感到有關部門維護社會公平的決心。
(摘自《中國青年報》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