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瑾
魚山路位于市南區,依小魚山南麓而建,西北起自大學路,東南至文登路,全長896米。這條不足千米的小路建于1918年前后,原來只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沙土路,1922年才定為魚山路。當時為了修這條路,把魚山一分為二,西邊叫西魚山,東邊叫東魚山,東魚山也就是現在的小魚山。魚山路是一條開山而建的路,曾經幽靜而略顯偏僻,如今卻是繁忙的交通要道。這條路上沒有像江蘇路、德縣路上那樣高端大氣的德式建筑,也沒有大學路上浪漫成蔭的法國梧桐,卻有不同一般的人文風情。2012年6月8日,“小魚山文化名人街”成功當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是繼八大關當選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后,青島第二條獲此殊榮的街區。37個名人故居在魚山路星羅棋布,可能不經意間路過的一個普通院子,都曾留下過島城名人的故事。
魚山路1號乙是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筑,這座老宅始建于1900年,出自“中國通”德國設計師恩斯特·阿里文之手。從1868年起恩斯特·阿里文就來到中國,在負責海關業務的同時,還醉心于建筑設計。他在青島籌建了海關,又設計了青島的跑馬場,最終相中街門山南麓,在靠近海邊的山坡上建造了這座樓房,為青島的“萬國建筑博物館”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僅是外來人士,文化名人也青睞小魚山,魚山路5號是聞一多故居,該建筑建于上世紀20年代,具有南歐建筑風格,聞一多住南面一間房子,面積約20平方米。1930年8月,他應聘來到青島擔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夏一直居住在此樓內,故此樓又稱“一多樓”。女詩詞家呂美蓀的“寒碧山莊”位于魚山路7號,她曾擔任過奉先(今沈陽)女子師范教務長、女子美術學校名譽校長。1930年來到青島后出資建造了這座小樓。而魚山路33號的“住客”則是梁實秋,梁實秋留美回國后,到青島出任國立青島大學外語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雖然他只在青島居住了短短4年,但他對青島感情頗深,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更是有多篇文章提及青島。他曾說:“我北自遼東,南至兩粵,走過了十幾個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還有曾是山東大學教授宿舍的魚山路36號“魚山別墅”更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文學家夫婦陸侃如、馮沅君曾住在此處長達10年,夫婦二人致力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合寫了《中國詩史》《中國文學簡史》等。生物學家童第周、物理學家束星北等也都曾在此處住過。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一直以來標志性的特征,其實青島的“文化名人故居”也是一道閃亮的風景。一條魚山路,連系著青島的傳承與創新,過去與未來。來這里走走,穿越百年時光,探尋青島深厚的人文底蘊,不失為了解一座城市的好方法。
城市發展似乎總是不免走上千城一面的路線,高樓林立,霓虹繁錦,在這種情形下,堅持“原貌修復建筑,綜合整治環境”的青島老城區就顯得尤其珍貴。青島老城區的獨特魅力就在于起伏不定的地勢,尤其是登上小魚山的涼亭,一面繁華一面靜謐,獨具一格。
沿著魚山路走到盡頭,即可到達小魚山公園。小魚山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內共有“一閣兩亭三壁畫”,兩亭分別是指綠瓦挑檐式涼亭,東為“擁翠亭”,西為“碧波亭”,游人在此即可觀賞海上波光帆影。三壁畫則指的是北廊壁上鑲嵌著長9米、高2.67米的瓷板釉彩壁畫《八仙過海》。東廊壁上鑲嵌著大型瓷板釉彩壁畫,描繪了蒲松齡故居和《勞山道士》《促織》《席方平》等聊齋故事情節,讓小魚山的氣質增加了一分撲朔迷離。一閣指的則是小魚山公園的主建筑——覽潮閣。這座高18米,3層8角的建筑與棧橋上的回瀾閣遙相呼應。小魚山海拔不高,只有61米,卻是觀賞青島前海全貌的制高點,順著略微陡峭的旋轉樓梯爬上塔頂,遠遠眺望過去,老城景色一覽無余,自西向東可以看到沿海的棧橋、小青島、魯迅公園、匯泉灣、八大關等美景,前海一線盡收眼底。

小魚山公園是青島極具特色的一座古典園林式山頭公園,它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以及裝飾造型上都別具一格,從門楣、圍墻、透窗、護欄、瓦當、額枋、壁畫、壁飾等方面都打破了古典園林慣用的龍風和花鳥圖案的傳統,圍繞海的主題,突出了魚圖案造型,使古典園林建筑呈現出時代的氣息。這里也是欣賞落日的好地方,不必爬上幾個小時的山,3分鐘登上小魚山就能消除視線里的一切遮擋。沉浸在落日余暉下的青島似乎格外溫柔,俯瞰青島老城區蜿蜒的街道,環繞小魚山的福山路、魚山路、大學路和萊陽路這4條街道及其周邊小巷,再加上黃縣路、大學路等街道的老樓老院和遠處觀象山萬綠叢中的一點紅,組成了青島最迷人又不可替代的風景。
走進小魚山公園正對面的小院子里,你會發現藏在青島居民樓里的大驚喜。八月小館是當紅青春文學作家八月長安為自己與書迷打造的“自留地”,她筆下的故事與青島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走進八月小館,小說里的“振華宇宙”似乎有了實體,仿佛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青島也正滋生著這些青澀又甜蜜的感情與成長。《你好,舊時光》的拍攝地就選在青島,店里的每一張劇照、每一句書中人物的臺詞、每一個場景的描述在青島都有跡可循,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們不遠千里前來“巡禮”。而對于明知山Pub的主理人來說,如果要開一家咖啡店,在青島小魚山片區必定是首選。這里沒有五四廣場商圈的聒噪,沒有中山路商圈傳統旅行團的襲擾,能夠來到小魚山的游客必定是自由行,這類客群的特點無疑是最符合明知山Pub期待的。
如何將青島特色餐飲融入到一家咖啡店內?如何讓海鮮、燒烤、創新菜相輔相成?這時候就要提到青島的“餛飩”,青島這座城市有著豐厚的“餛飩文化”,但是現有的“野餛飩”更多是符合酒過三巡后的“二場練攤”選擇,所以他們選擇了更具青島美食特色的魚肉餛飩。這一碗鮮香的魚肉餛飩讓這里成為了“交友客廳”,有70歲的老兩口洗完海澡相互攙扶著進店,坐在吧臺暢談當年在海軍部隊服役的故事;有30年結婚紀念日當天相約故地重游來小魚山的夫婦,懷念起曾經居住附近的老鄰居們;也有曾經25年前居住在這間屋的求學少年,現已在海大任教的老師;窮游寫生的央美學生用了2個小時在門口一言不發地繪畫,畫好后用作品換一碗餛飩品嘗……明知山Pub是一家沒有被定義的餐廳,或是一家餛飩鋪,或是一家小酒館,或是一家咖啡店。由每一個顧客去自由定義。悠閑、愜意,煙火氣,與小魚山的氣質完美契合,在海天相依的美景中,探索全新的生活方式。

Here, there are not only Eu- ropean-style streets and buildings, but also Qingdao citizens who have lived here for generations. Based on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lace, new things are also being created."Red tiles, green trees, blue sea, and azure sky" has always been a hallmark of Qingdao. In fact, Qingdaos"former residences of cultural celeb- rities" is also one of the citys distinct features. Like a miniature of Qingdao, Yushan Road is telling stories, growing and moving forward. It connect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Qingdao. Walking around here to explore the citys hundred-year history and discover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excellent way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