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張老師用PPT展示了《少年中國說》的完整版本,“課文標明了節選,所以書上的內容只是《少年中國說》的一部分,全文共計3805字。”
“哇——”同學們們驚呼。
朗讀并翻譯過全文后,張老師提問:“大家發現這篇文章的巧妙之處了嗎?”
蔡康恩的手舉得老高,見張老師微微點頭,忙不迭地站起來回答:“老師,作者不斷地將老年人和少年人進行對比。”
“蔡康恩同學說得非常對。”張老師說,“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首先使用排比,層層推進感情。而后,作者又將老人的缺點與少年的優點進行對比,從老年人與少年人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思想方法等方面進行比較,歌頌了少年人敢于破格、能改造世界和勇于作為的精神——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對比論證。”學生們若有所悟,但似乎還有些不明白。
張老師開始布置課堂任務:“接下來我們整理一下文中的對比論證法。”
張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句子范例:他是將老人和少年進行對比,突出中心。
同學們很快就有了答案。
☆他是將老人的常思既往和少年的常思將來進行對比,突出中心。
☆他是將老人的常多憂慮和少年的常好行樂進行對比,突出中心。
☆他是將老人的常厭事和少年的常喜事進行對比,突出中心。
張老師滿意地點頭道:“我們可以看出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能夠使說理更全面,更嚴密,更透徹。所以,我們在進行論證的時候要記住:所有的論證和論據都是要為中心論點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