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英
2021年10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通過,并自2022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這就意味著,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已經提至法律的高度。家庭對于一個孩子身心成長和終身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建設一個有愛的家庭呢?
一、自我關照
家長作為成年人,首先要做好自我關照,關愛自我,尊重自我需求,接納自我的現況,管理自我的情緒。
因為在一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的喜怒哀樂都會彼此傳染,比如說父母的焦慮會變成孩子的焦慮,父母情緒不穩定,會變成孩子的不安,父母本身比較容易焦慮,對自身的狀態不滿,處理事情容易走極端,那么,當孩子面臨學業困難,或是生活應激,家長就很容易出現情緒失控,就會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所以,要對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責任,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做一個心情平和的人。
二、夫妻相愛
在婚姻關系中,夫妻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就能給足青少年兒童最大的安全感。
1.理性地看待沖突
夫妻間發生沖突很正常,美國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一書中寫到,婚姻中絕大部分的沖突其實是永久性的,盡管存在分歧,其實夫妻仍然可以得到一個滿意的婚姻,因為他們能夠想出辦法來對付這些無法改變的難題。這些難題無法打敗他們,他們能很聰明地去把這些問題暫時擱置懸而不論,或者更厲害的就是找到幽默的調侃的方式應對。其實一旦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接受一個事實,就是夫妻間的絕大部分的爭吵其實是無法解決的。
2.積極傾聽
積極的傾聽是婚姻問題治療中的一個比較經典的首選技巧,在傾聽時要注意:(1)不要主動提供意見,要理解先于建議,你必須讓配偶知道,在你提出解決方法之前,你完全地理解,并且能同情他的困境。(2)表示你真的感興趣。在跟對方做交流的時候呢,不要心不在焉,或者說東張西望的,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身上。(3)表達你的理解。即使你認為他的觀點不是你立馬能同意的,也要表達對他的支持,不要站在他的對立面,那樣會讓他感覺很反感或者很沮喪。(4)表達一種“我們一致對外”的態度,配偶會感覺自己不是在獨自面對一些困難,你們是休戚與共的。
三、親子和諧
1.積極關注
孩子們最基本的訴求就是被關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理解,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孩子就常常會感到被忽視,他的成長會比較僵化。一個家庭在沒有關注孩子感受的情況下,家長設立的所有的規則大概也都是無效的。孩子可能表面上要遵從規則,很聽話,但到他青春期有獨立意識的時候,他反而會用更加激烈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反抗。
2.有效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能夠看出情緒,讀出需求,留出時間。當孩子有強烈情緒的時候,跟他們講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因為青少年在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系統的邊緣系統和腦干,還沒有發育完善。要等他冷靜一下,恢復理性的思考,家長可以利用好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照實說出看到的或聽到的,不加評論;(2)對所觀察到的,用“我感覺”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3)請求對方做出改變 盡量使用“你可不可以”這樣的語氣,避免命令式語氣;(4)清楚地表達自己當前的需求。
3.合理期待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期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但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強烈越好。父母的期待應該建立在孩子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哪個人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當父母對孩子有以下四種不太合理的期待時,可能會引發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1)過高的期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上限了;(2)矛盾的期待,你既要孩子乖乖聽話,但又覺得他膽小怕事兒,不能自立。這種互相矛盾的期待會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3)沖突的期待,不同的家人給孩子提出不同的期待,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4)沒有期待,孩子沒有受到來自父母的期待,感覺會有點兒迷茫。
總之,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有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家庭成員平等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民主家庭氛圍,建設一個有愛的家庭,來更好地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陽光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