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哲
《后漢書》有言:醫者意也,在人思慮。醫者著眼于人的身體,尚且需要在調理治病之前做好診斷思考的工作,師者著眼于人的思維,在幫助人構建靈魂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關聯,加強不同作品之間、作者與學生之間、作品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互通顯得更為重要。
有這樣一個詩詞鑒賞的題目:分析何遜《下方山》中“望鄉行復立,瞻途近更修”表達的情感。在閱卷中我發現,做題經驗和思維慣性使學生普遍將這一句理解為作者正要離開故鄉,因此對家鄉眷戀不舍。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反復思考,總結出學生不理解的幾個原因。
首先,這一句中的重點文言字詞學生理解不到位。“修”字是高中課本中出現的重點文言實詞,《離騷》《蘭亭集序》中都出現了這個字。跳出課本,學生接觸過重修舊好、不修邊幅、修長等詞語。因此,我設計了實詞練習,讓學生回顧實詞含義。其次,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能力有欠缺。前文已經有了“鱗鱗逆去水,彌彌急還舟”的鋪墊暗示,此時,我引導學生反復研讀詩詞。再次,我認為學生缺乏相關聯想的能力,特別是忽略了詩詞的互相聯系。因此,我問學生:“作者在思鄉情緒下急著趕回家,明明已經離家很近了,為什么此時卻駐足不前?在你的學習經驗里,有沒有和此句意思類似的詞語或者句子?”順著這個問題,學生很自然地就聯想到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后,在分析“近鄉”為何“情怯”時,個別同學不能理解這種復雜的感情,我覺得這是他們年齡太小,缺乏生活經驗,沒有長時間離家的經歷導致的。于是,我引導他們回想見到多年未見、不期而遇的朋友時的感覺。很多同學都表示重逢以后沒有預想中的親近和暢談,而是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和尷尬。我引導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把故鄉當成一位親人、一名老友,如此一來,再去感受詩人胸懷中的那份急切和猶豫的矛盾就輕松多了。經過一番分析討論,學生們都唏噓不已,感慨頗深。
在語文學習中,往往學生存在疑問的地方,在解答時要涉及處事立場、生活經驗、閱讀豐富程度等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我們要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了解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即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聯系以往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