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醫保是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重要一環,到2021年,中國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35431萬人。每年七八月份,全國各地“打工人”的醫保繳費基數會陸續調整。2022年以來,山東、遼寧、河北等省相繼出臺了調整職工醫保繳費年限的文件,年限均向男職工30年、女職工25年看齊,引發熱烈討論。
為什么要延長
“很多人會覺得是醫保基金沒錢了,才要想辦法延長職工醫保繳費年限,其實不然。”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超群說。
《2021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到2021年,中國的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含生育保險)累計結存17685.74億元,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累計結存11753.98億元,“基金運行安全平穩,群眾待遇鞏固完善”。
“國家近年來一直在推動醫保待遇制度的統一性,很多權限上收,比如說最近的各地醫保目錄統一。正因此,地方在制定相關醫保政策的時候,也有意識地盡量統一,省得以后大范圍統籌的時候出現麻煩。”王超群介紹,像吉林、江西等多省也已采用了男職工30年、女職工25年的規定。
臨退休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壓力大
“這個繳費年限,對于體制內職工是一個可輕松達成的‘目標,但對于體制外人員是不是過長了?有人可能工作二十年就提前退休了。”在深圳工作的90后互聯網從業者小宇嘆道。
好消息是,根據《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關系省內轉移接續暫行辦法》,此次調整并非要求一步到位,而是采用了漸進式過渡的辦法,到2030年完全統一,具體如何過渡交由地方制定。與此類似的是,其他省份在統一職工醫保繳費年限時也保留了3~5年的過渡期。
“只要是延長年限,肯定要影響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把過渡期拉長,就能盡量減少改革成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認為,這個政策更多是給年輕人一個提示,按時參保很重要,“不要等到年紀很大的時候才去參保繳費,有可能夠不上繳費年限的這個要求了,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補繳負擔,甚至可能會影響到能不能享受退休的醫療保險待遇”。
“影響最大的就是接近退休的人,可能面臨退休之后還要繳費的問題了。”王宗凡感嘆,退休職工本不需繳醫保,醫療消費比在職人員更高,醫保待遇更好,此時改革的難度不言而喻。
除臨近退休人員外,靈活就業人員也是承壓較大的群體。8月8日,西部某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因為靈活就業人員流動性大,收入不一定穩定,實際繳費年限可能達不到政策要求。
目前該市只要求達到15年的職工醫保繳費年限,全省尚未統一,省內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20年、30年的地區皆有之。該負責人表示,好在全國對于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中,“靈活就業人員可以自選參加職工醫保或居民醫保,繳費年限能互認并累計,所以無需擔心跨區流動、斷繳的問題,更無必要冒著虛構勞動關系參保的風險去掛靠用人單位參保。”
職工醫保是否應終身繳費
和養老保險不同,職工醫保是“現繳現保”,職業生涯期間和結束后都在花這筆錢。“如果退休人員(職工醫保)不繳費,他們用的實際上就是在職職工繳的費用,現在老齡化又很嚴重,基金長遠來看肯定會存在一些風險,除非是退休人員也可以保持繳費。”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曉教授表示。
這就涉及學界爭議的職工醫保是否應終身繳費的話題。全國范圍內,只有極少數城市實行了終身繳費政策。“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采取職工醫保終身繳費的辦法,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在研究這個改革方向,醫保制度要求了參保人員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為了醫保基金的長期可持續,我認為終身繳費將是中國醫保改革的一個趨勢。”王宗凡這樣評價。
(摘自《南方周末》8.11 黃思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