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對美國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FFRDCs)、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有益經驗,為我國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模式;管理機制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4977.2022.03.034
Research and Thinking of Typical R&D Institutions
HEYu
(Liaoning Province Importa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nter,Liaoning Academy of Analytical Science,Shenyang 11001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earches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US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Centers (FFRs),the Fraunhofer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pplied Research,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AIST),and summari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new research institutions Beneficial experience in operation,management,funding,etc.,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
Key words:new research institutions;operation mode;management
當前,各國都在大力實施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支持科技創新機構發展,打造創新生態體系。國外比較著名的新型研發機構有美國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FFRDCs)、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等。通過不斷改進傳統研發機構的運行與管理模式,積極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才,激發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的活力。近年來,我國廣東省、江蘇省、山西省、遼寧省等都組建了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成為聯通科技和產業的橋梁,加速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典型國外新型研發機構概況
1.1美國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FFRDCs)
美國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FFRDCs)是美國聯邦政府為了保持美國國家戰略核心技術的領先優勢而組建的非營利性研發機構。在1967年前,FFRDCs被稱為“聯邦合同研究中心”(Federal Contract Research Centers)。1967年11月,美國聯邦科學技術委員會將“聯邦合同研究中心”更名為“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1]。
在FFRDCs運行機制方面,政府通常每年提供70%左右的經費,并擁有所有權,以大學、非營利機構或企業等負責運營,承擔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工作,以合同制模式運營(五年或長期合同)。FFRDCs實行退出機制,每年聯邦政府負責對其動態考核管理。聯邦政府報告稱,2020財年有1509億美元用于研發,其中,FFRDC的研發支出為154億美元(10.2%),工業部門研發支出為465億美元(30.8%),聯邦機構(校內)支出為424億美元(28.1%),大學和學院支出為361億美元(23.9%)。在FFRDC的研發支出中,42%用于基礎研究,32%用于應用研究,26%用于開發研究[2]。
目前,聯邦政府有42家FFRDCs,非營利機構管理運營22 家,大學管理運營14家,企業管理運營6家。美國能源部下屬的17家國立研發機構中有16家屬于FFRDCs,是聯邦政府支持FFRDCs最多的部門,其次是國防部門中的研發機構,屬于FFRDCs的有10家。
FFRDCs有3種類型,分別為研發實驗室、研究分析中心和系統工程與集成中心。每一類FFRDCs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研發實驗室需要持續保持技術核心競爭力;研究分析中心為聯邦機構提供決策建議;系統工程與集成中心則在系統集成和工程領域保持競爭力[3]。
FFRDCs在醫學、太空、勘探、航空、國防、網絡安全和環境領域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很多FFRDCs將成果轉移到商業或工業中的成功案例,從而使創新變成了獲得公眾廣泛關注的經濟價值[4]。
1.2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
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成立于1949年,它是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弗勞恩霍夫的名字命名,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截至2018年,協會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82個國家,并且有8個獨立的國際弗勞恩霍夫附屬機構,其中歐洲5個,美國1個,南美洲和亞洲各1個。德國以外的弗勞恩霍夫中心有16個。截至2018年底,協會擁有26648名員工,其中研究、技術或行政人員工作人員是18913人、學生7225名和學員510名,同比增長5.2%(1321人);年收入26億歐元,年同比增長12%,其中22億歐元來自科研合同。一般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資助占總經費的30%左右,70%的經費來自工業和公共資助的研究項目收入[5]。
協會管理機構是由理事會、執行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會員大會、高層管理者會議構成。理事會是協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由來自政府、科技界和工商界的代表組成的會員大會選舉產生。執行委員會負責協會日常管理。學術委員會是協會的咨詢議事機構,其在人事政策制定、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科研經費、合同項目收益等方面有建議權。研究所實行所長負責制,是項目研發的基礎單元[6]。
協會是技術導向型研究機構,它不同于全部政府資金資助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同于面向產業為導向的研發機構,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支撐產業發展共性技術類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是一種面向具體應用和成果的企業創新模式,能夠向市場提供科技創新成果,并被市場所接受,打通了一條科技成果通向市場的通道[7]。
在經費使用管理方面,協會每年總收入中,70%左右的資金來自項目收入,30%左右的資金來自政府資助。在政府資助資金中,30%來自政府的直接撥付,70%來自項目收入。這種經費分配方式,既體現了協會的公助性、公益性、非營利性,又保證創新性和競爭性,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8]。
協會正在致力于將創新平穩過渡到綠色工業、能源供應和材料等領域,將新技術以碳中和的方式來發電,通過智能、安全和有彈性的網格進行分布。另外卜,開發新的鋼鐵生產工藝或化學品,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開發新的可再生和可持續使用的原材料,并建立回收和升級再造的新方法等。
1.3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
在2001年4月引入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后,AIST是理事長領導下的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科研機構,以項目委托計劃方式,進行官產學共同合作研發。AIST下設研究所、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實驗室等研究機構。研究所是以基礎研究為目標,為AIST與企業搭建起橋梁,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研究中心是通過與企業合作,以技術商品化開發為目標,對科研、技術、經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合作研究實驗室建立了開放創新實驗室(OIL),促進以這些實驗室為樞紐的多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融合,通過與工業界合作,成為促進研發、實際應用和標準化開發的“場所”,不斷提高經濟增長和提升工業競爭力[9-11]。
AIST總部設在東京。截至2019年,AIST擁有5個研究所,在地方上設立了9個研究中心,專職職員2975人,其中研究職員2281人,專職行政職員694人;兼職人員4935人,其中企業職員1689人,大學職員2347人,其他職員899名。在大學與研發法人之間推廣引入年薪制,積極支持研究人員流動管理,實行雙向任職、績效考核等多種管理方式。在每個年度、項目周期(3-5年)要接受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考核[12]。
AIST著力在七大領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以促進研究與開發,滿足社會需求,為日本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19年收入1013.69億日元;支出方面,在能源和環境領域168.85億日元(16.5%)、生物工程92.07億日元(9.1%)、信息與人體工學147.37億日元(14.5%)、材料與化學領域135.79億日元(13.4%)、電子與制造領域120.39億日元(11.9%)、地質調查綜合中心94.32億日元(9.3%)、計量標準綜合中心94.52億日元(9.3%)。到2024年,AIST目標是加強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功能和提升AIST的團隊能力,進一步建立并不斷提升AIST品牌價值。
2啟示與思考
通過對上述3家世界著名的新型研發機構運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出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經驗,為我國科研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本文將上述三家不同以往傳統的科研機構稱為“新型研發機構”,得到如下啟示。
1)獨立法人運作。以企業化管理方式運作,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有一定的自主權,同時兼顧商業化和公益化的研究機構。
2)“政產學研”協同推進模式。新型研發機構以“政、產、學、研”的模式進行運作。政府提供一定的資助資金,以企業和政府需求為目標,面向全社會招聘人才,將學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聯合起來,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商業化的運作,實現技術的商品化。
3)多元化資金投入。新型研發機構的資金來源是多元化,一般是由政府資助,面向企業、政府項目合作收益,社會資金等多種形式構成的。政府可以根據新型研發機構不同的發展階段確定政府資助資金的額度。對初創期的新型研發機構,政府出于扶持和鼓勵的角度,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隨著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規模的壯大和實力的增強,政府可以繼續保持適度的資助力度,推進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另外,通過項目合作收益以及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到新型研發機構中來,共同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資金來源。
4)新型研發機構的組織架構。新型研發機構是在理事長領導下,研究所所長負責獨立運行,評估委員會對各研究所進行評估考核評價,實行研究所考核退出機制。通過考核的研究所,理事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對研究所進行獎勵補貼,考核不合格的研究所逐漸退出。
5)面向產業需求的科技項目委托開發。新型研發機構以科技項目委托開發的方式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面對政府或企業的需求,雙方簽訂項目合同,按照項目合作的約定,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服務,成功解決了科技和產業“兩層皮”的問題,促進了科技成果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6)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先進的管理手段。新型研發機構在管理上更加的靈活,可以自行面向社會招聘人才,簽訂一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根據工作崗位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國家出臺高校和研究所人員兼職兼薪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同時對研究人員采取多種激勵政策,在大量引進人才的同時,積極培養人才,進一步激發新型研發機構的活力。
3結論
科技創新是國家振興和產業發展的源泉,三家典型研發機構的成功運行成為全世界科技創新的典范,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協同推進,政府的資金資助在研發機構的運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合同是技術轉化為商品的重要載體,創新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當前,正值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階段,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環境、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路徑,為我國科技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俊杰.美國聯邦資助的研發中心概況[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8,33(10):25-33.
[2]Federal Fund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Fiscal Years 2019-20[R/OL]. (2021-5-12). https://ncses.nsf.gov/pubs/nsf21329.
[3]李霞,董易,梁月.美國依托大學建設的世界級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研究:以國家實驗室為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7):278-284.
[4]楊陽,魏弋,李剛.美國高校運營的聯邦資助研究與發展中心體制探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6(6):110-125
[5]Dr. Martin Thum,Markus Jurgens. Anuaral report 2018[R]. Fraunhofer-Gesellschaft,2018.
[6]樊立宏,周曉旭.德國非營利科研機構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以弗朗霍夫協會為例的考察[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134-139.
[7]黃寧燕,孫玉明.從MP3案例看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技術創新機制[J].中國科技論壇,2018(9):181-188.
[8]高然.關于自主創新時期我國科技社團發展模式的思考:基于弗朗霍夫協會的經驗[J].學會,2019(10):5-13.
[9]孟瀟,董潔.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發展運行經驗及對新型科研機構的啟示[J].科技智囊,2020(8):66-70.
[10]李順才,李偉,王蘇丹.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研發組織機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76-78.
[11]何世鼎,楊忠耿,彭順昌.探究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運行機制[J].廈門科技,2008(6):14-15.
[12]研究所概要[EB/OL].https://www.aist.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