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面臨著不可避免的挑戰與危機,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不僅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成為國家政治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對培育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作出明確強調,其主要內容包括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京劇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國粹”,流淌著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我校以傳承國粹作為重大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并圍繞這一主題滲透學生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在“和而不同,潤物無聲”的辦學理念指引下,創建了“和潤京韻”社團建設項目,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取得了可喜成果。本文結合具體實踐作如下幾方面研究。
一、目前小學生國家認同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相互促進,高度發展,對小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家國情懷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多學校在國家認同意識培養的教育內容及方法上,還缺乏創新,教育效果不盡人意。
(一)教育理念模糊
教育理念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導航儀,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培養,如果沒有明確的教育理念,就會面臨重重困難與挑戰,也無法結合實際科學設定國家認同教育目標,并以多元化的教育內容注入教育活力,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當前,我國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多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載體,受應試教育影響,對這一學科的重視度不足,國家認同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導致了很多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內容模糊不清。
(二)教育內容形式陳舊單一
當前多數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主要著眼于傳統文化,難以滿足當前小學生求新、求活的心理需求。在教育形式上,主要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不利于國家認同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弘揚京劇藝術對培養學生國家認同的意義
京劇是我國國粹,在世界舞臺中綻放著奪目光華,并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2008年,教育部提出了京劇進校園、進課堂的試點要求。我校以傳承國粹為光榮的責任和使命,確立“和潤京韻”項目,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深入落實,使京劇藝術彰顯出對學生國家認同意識培養的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京劇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比如,京劇傳統劇目《穆桂英掛帥》《岳母刺字》等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主人公依戀國家、報效國家、熱愛國家的情懷。學校根據小學生對京劇的理解,編寫校本教材,讓學生通過了解京劇劇情、學習京劇表演、畫京劇臉譜等綜合實踐活動,感受優秀的中華傳統藝術魅力。從京劇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接受藝術教育的熏陶和愛國教育,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促進民族自豪感的養成。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國家是小學生生活、成長的地方,學生從這里得到了所需要的資源,同時,他們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當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國家認同意識時,才會對國家產生強烈的責任感。而京劇中就有很多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劇目。比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以教育學生自強自立,《罷宴》可以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是學生正確價值觀樹立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意識的關鍵。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從多方面展示了中國歷史、文化等,小學生通過學習京劇,接受京劇藝術的熏陶,可以使學生提升對真善美的認知,激發愛國愛家的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國家認同意識。
三、通過京劇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國家認同意識
(一)了解京劇歷史,感受國粹藝術
在京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教師首先要與學生一起了解京劇的歷史。如京劇與中醫、國畫并稱為我國的三大國粹,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京劇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合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的戲曲藝術形式。京劇集中體現了我國戲曲藝術的所有特征,使中國的古老文明、民族精神得以延續。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陽光沐浴下,成立了北京京劇院。京劇各流派各顯風騷,流光溢彩。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京劇流派、名角名段等,并教會學生如何欣賞,了解“生、旦、凈、末、丑”的十大角色分類,了解京劇藝術唱腔、念白、武打動作和臉譜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讓國粹藝術浸潤學生心靈,使學生在領略京劇國粹藝術魅力的同時,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特色社團,加大宣傳力度
我校在申報“和潤京韻”社團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形成了“和潤京韻”社團建設方案,打造了本地區唯一的特色社團,從而使國家認同教育逐步向前推進。在實踐活動的開展中,學校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建“和潤京韻”社團,請專業人士對教師和可塑性強的學生進行定期培訓指導,并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大課間京劇操。“和潤京韻”社團被評為南通市中小學“優秀學生社團”。2018年,西場小學“和潤京韻”社團被江蘇省少工委評為優秀紅領巾小社團。
同時學校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學校的宣傳欄、網站、宣傳冊、微信公眾號等媒介,介紹京劇知識,報道京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展示學生在京劇活動中的精彩表現等,讓京劇國粹藝術之美在校園綻放,讓學生在學京劇、唱京劇的同時,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道德水平,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三)通過欣賞活動,提升教育效果
京劇欣賞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更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一劑良方。在探究欣賞京劇藝術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京劇產生的歷史、京劇相關的人物和事跡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每段經典的京劇劇目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寓意,都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基因,都閃耀著“八德”的精神之光。因此,京劇欣賞教學,是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的有效措施。比如,在欣賞京劇《穆桂英掛帥》時,可以引領學生欣賞經典的唱段“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感受穆桂英義薄云天、威風凜凜的巾幗英雄的光輝形象。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陶冶與教育,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即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主線,培養具有民族自信心、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再如,引領學生欣賞京劇裘派名劇《鍘美案》中的經典唱段,以及包公奉公執法、清正廉明的形象,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正、法治”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四)加強學科融合,傳承國粹藝術
將京劇與小學各門課程融合起來,可以實現一體化國家認同教育。京劇藝術具有綜合性特點,融會貫通了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藝術,加強京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開展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可以更有效地傳承國粹藝術,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
1.京劇與語文學科融合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京劇趣談”的內容。可以將這一內容的學習與學校開發的京劇課程融合在一起。通過講京劇故事、寫學習京劇心得,研究京劇唱詞等趣事,實現國家認同意識培養、京劇與語文課程三者的有機融合。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將相和》時,教師可以融入京劇唱段《將相和·廉頗做事無分寸》的欣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達成弘揚和諧、友善的目標。
2.京劇與美術學科融合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繪制京劇臉譜、設計京劇元素作品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京劇藝術之美,強化是非觀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比如,京劇臉譜色彩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其主要特點是:美與丑的矛盾統一,具有程式化的形式美、鮮明地表現出了人物的性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京劇臉譜的譜式、各種顏色所代表的含義等,從而學會識別京劇人物形象的忠奸好壞。再如,指導學生設計京劇元素的作品如扇子上的花紋、服裝上的裝飾等,使學生更深刻地解讀中國文化特征,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
3.京劇與音樂學科融合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京劇學習的需求,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學習興趣。比如學唱京劇對學生來說大有裨益。首先可以從中了解相關的古典文學作品。很多傳統的京劇經典劇目都是源自古典文學作品,比如《穆桂英掛帥》《鬧天宮》《空城計》《長坂坡》等;其次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京劇的“四功五法”,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具備了較高的審美價值;再次,學唱京劇可以凈化心靈,讓學生擁有寧靜的心境,京劇的大都節奏都是平緩的,少有激揚的變化,可以讓學生安靜地欣賞;最后,學生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學習了一些京劇曲目后,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組織展演活動,促進目標落實
學生學習了京劇知識,增長了能力,就應該展示自我,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更加認真、積極地學習京劇,也更加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使他們成長為擁有京劇特長的學生。
1.班級展示
在學習京劇的過程中,教師會鼓勵學生擔當學習京劇藝術的“領頭羊”,比如,學完了京劇經典片段后,教師會給學生錄制視頻,并及時給學生展示出來,讓他們直觀地觀看自己表演,并與同學的表演進行對比,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提升。同時,教師會選拔出表現突出的同學參加班級的京劇匯演活動。
2.參加校級匯演
學校會定期組織大型京劇展演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舞臺展示京劇國粹藝術之美,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安排,學生在聽、看、賞、做、唱演等活動中,走進京劇,在汲取和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增強國家認同意識。
(六)依托京劇特色,打造校園文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近年來,在“和潤京韻”理念指導下,我校京劇文化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獲得了多項獎項。如《打虎上山》參加第二十三屆中國戲曲小梅花薈萃(江蘇站)終評,榮獲“最佳集體節目”稱號,同時獲評全國第七屆“和平杯”京劇小票友邀請賽團體銅獎……學校先后被《中國政府網》《新華網》《光明日報》等報道,被評為全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這些豐碩成果的取得,為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發揮了強大的助推作用。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在“和潤京韻”理念下,學校努力打造京劇特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了解京劇、解讀京劇臉譜、欣賞京劇、學唱京劇、表演京劇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體悟到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依托京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挖掘到有關“國家認同感”多彩、厚重的因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補充了豐厚的精神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