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高等職業院校提出加快類型教育轉變、強化質量特色意識、立足農業農村實際、深化融合發展等新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中存在著校政、校企合作程度不夠深入、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等問題,文章提出提供決策咨詢和智力支持,實現技術賦能,開展公益性社會培訓等實踐路徑。
關鍵詞:服務鄉村振興;高等職業院校;實踐路徑
一、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對高等職業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發展階段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在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可以說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對高等職業院校提出了加快類型教育轉變、強化質量特色意識、立足農業農村實際、深化融合發展等新要求。
(一)加快類型教育轉變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群眾,傳統農民一般被認為具有科學文化水平低、技術技能水平低、自主創新意識差等特點。通過職業教育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則是與傳統農戶相對應的概念,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發展要求相匹配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素養,富有自主創新精神,以及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新型職業農民的群體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生產經營農戶,也包括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和返鄉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和退役軍人等。近年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雖有所增長,但整體占比仍然偏低,人們對農民的觀念仍以傳統農民的刻板印象為主。
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職教20條),明確提出“要大幅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必須推動辦學模式由參照普通教育向產教深度融合的類型教育轉變”。未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立足新時代,把握教育發展新階段的特點,堅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要深刻把握職業教育社會化、跨界性、整合性、終身發展性等特征[1],消除職業教育和職業農民“低人一等”的成見,特別是加強對鄉村振興技術賦能、培養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職業教育與鄉村發展的適應性,大量培養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強化質量特色意識
高質量發展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同樣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以質量特色為引領,增強質量文化意識,樹牢質量文化觀念,濃厚質量文化氛圍,緊扣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強化特色內涵和師資團隊建設,努力實現院校特色專業群與農、林、牧、漁等鄉村振興領域深度融合,培養服務鄉村振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抓住為鄉村振興賦能的重要機遇,進一步提升自身素質。
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要圍繞質量理念、質量機制、質量標準、質量文化等,持之以恒地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在課程、專業、教師、學生、信息化等目標和標準的制定中,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目標作為重要參考因素,在“兩鏈打造、螺旋運行、引擎驅動、平臺支撐”等關鍵環節,結合鄉村振興的各項要求找準問題,認真分析原因并扎實改進,做到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高等職業院校要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決策部署落地,創新參與機制,將自身打造成為高質量參與鄉村振興的示范校和特色校,不斷加強服務鄉村振興實踐經驗的宣傳推廣,提升參與的質量水平。
(三)立足農業農村實際
高等職業院校要立足農村農業發展,優化高等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尤其要重點圍繞鄉村旅游、鄉村民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文化傳承、鄉村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在資源挖掘與開發、服務品質提升、教育培訓等方面凝聚人才、搭建平臺、持續發力,在課程與專業設置上加強對接、優化教育教學方案,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服務團隊、鄉村振興特色課程、鄉村振興特色課堂等。
職業教育肩負著為鄉村振興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大使命。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立足服務鄉村振興的大局,圍繞農村產業發展,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咨詢。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要符合地方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著力提高所開設專業、專業群與鄉村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培育專業型應用人才,不斷加大對農村產業人才的支撐力度。
(四)深化融合發展
高等職業院校要不斷加強產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務企業、政府的效能。通過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以共治求善治,兼顧效率與民主,實現辦學效益最大化[2],要積極對接鄉村振興中的龍頭企業,通過鄉村振興中的產教融合標桿企業,柔性引進具有鄉村振興實踐經驗的高端人才,將鄉村振興前沿的行業動態、新理論、新方法等融入課堂,實現農村產業新發展的理論、思想與實踐相融通,著力提高專業與農村產業發展的契合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服務鄉村主導產業發展。
地方產教融合需要對接地方產業發展之需,科學謀劃,改革創新,實現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布局相匹配、與地方經濟業態相契合、與企業生產過程相銜接[3]。高等職業院校要深化融合發展,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通過與縣域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同農業龍頭企業共建實踐實訓基地、耕讀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項利好政策,加強資源合理配置,完善鄉校合作模式,努力實現與龍頭企業在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科學研發、業務互助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通過師徒結對、實踐交流、專題培訓等形式,培養高素質鄉村企業家,優化鄉村人才結構,促進縣域經濟健康良性發展。
二、高等職業院校參與鄉村振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政、校企合作程度不夠深入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取得全面勝利,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和反貧困治理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認知水平、增強人口發展能力等方面[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當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主要任務之一。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整體上還沒有形成與縣域企業、政府部門常態化合作的機制,在校政合作中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重要決策和政府工作中心中去,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一些前瞻性、針對性、實用性的研究開展得不夠深入,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聯動不夠,提供咨詢服務和指導的實際效果不明顯,合作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在具體落實上缺乏可操作性。
(二)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可以更好地發揮思想庫、智囊團和參謀助手作用,在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方面提供更為精準的指導和服務;同時,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助于更好地培養高質量的鄉村振興人才。要為鄉村振興提供高水平的優質服務,離不開專家型教師,特別是農業類專家型教師,高水平師資隊伍形成的專家優勢是高等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主要優勢之一。面對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培訓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涉農專業的師資引進方面缺乏合理規劃,尤其是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訂單農業等新的職業方面,師資結構不合理,缺少“大師”“大家”“名師”“巨匠”,師資培訓的頻次和質量不夠高,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服務地方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要求。
(三)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往往是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主體意識不夠強,不能夠積極主動地整合資源。一是政策資源整合不夠,沒有找準鄉村振興和院校自身發展的契合點,不能夠充分利用有關政策推動自身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二是社會資源整合不夠,高等職業院校在多年的辦學中,向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經過不斷的社會實踐,一些人才已在基層鄉鎮、農業口部門、涉農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績,發揮了關鍵作用,積累了豐富經驗,在鄉村振興中應加強這類社會資源的整合,并深入開展交流合作;三是科學研究資源整合不夠,沒有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服務鄉村振興打造科研平臺,在引導教師聚焦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方面存在短板,鄉村振興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不夠顯著。
三、高等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搭建平臺深化合作,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持
高等職業院校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積極發揮智囊參謀作用,利用專家優勢和技術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幫扶指導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強校政合作,在鄉村振興政策理論貫徹落實、城鄉融合發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等方面加大同市縣鄉村振興局和基層政府之間的合作,在農村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鄉村治理、鄉土文化培育等方面建言獻策,與政府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二是成立智囊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科研項目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上,加大對農村農業部門的指導,推進涉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深化鄉校合作。高等職業院校應深入開展與縣域企業的交流合作,可派遣優秀教師到鄉村振興龍頭企業進行實習實踐。同時,職業院校應在考察學校當前專業建設、優勢特色、歷史發展、地方資源與產業升級及企業需求等詳細情況的基礎上,集中自身優勢資源辦好當地產業特色專業,吸引企業參與辦學[5],邀請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增長教師見識、強化教師意識、夯實教師知識,培養更多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帶頭人”和“新農人”,在鄉村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鄉村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為基層社會注入強勁動力。
(二)提高師資水平,實現技術賦能
職業教育是一種橫跨“職業域”“技術域”“教育域”與“社會域”的教育類型,有其自身的技術邏輯,即“職業”需要“技術”,“技術”需要“教育”,“職業”“技術”與“教育”主要依附人實現其功能,功能作用的對象主要指向“社會”[6]。以往大部分農村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低,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無法運用新知識、新技術來改變現狀[7]。作為職業教育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更多扎根農村、知農愛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院校賦能鄉村振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在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業相關產業、傳統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鄉村主導產業發展都需要現代技術的賦能加力,鄉村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同樣需要現代技術的有力參與[8]。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與鄉村振興相關專業的帶頭人培養上,尤其是在綠色食品生產技術、中草藥栽培與加工技術、畜牧獸醫、動物醫學等方面,要結合鄉村振興對新型農業發展的要求,打造“專家”隊伍,實現培養方案的優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時,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指導,鼓勵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的技術賦能。
(三)加強資源整合,開展公益性社會培訓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的振興,鄉村振興為人才展示才能搭建了舞臺,無論是基層鄉鎮干部、村干部等管理人才,還是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特派員等農村農業科技人才,都可以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高等職業院校要圍繞地方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根據市場需要、產業需要、崗位需要、標準需要,打造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文化、鄉村生態、鄉村組織等特色“培訓品牌項目”,整合各種資源,豐富內容和形式,面向鄉村振興主戰場為鄉鎮政府公務人員、村兩委班子成員、行業部門管理人員、農業技術人員、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科技示范戶等開展農產品種植、銷售、電商運營、養殖、食品安全等專業技能公益性培訓,開闊培訓者視野,拓寬鄉村發展思路。采取理論授課、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錄播、直播等線上線下學習形式,重點加強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培訓,通過培訓形成“新觀念、新素質、新能力”,使培訓者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掌握新的技術技能和先進經驗做法,不斷提高素質能力。
結 ? 語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院校應把握住鄉村振興的重要機遇,按照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職能進行再審視,特別是圍繞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在“辦什么樣的鄉村振興職業教育”和“培養什么樣的鄉村振興職業人才”方面,聚焦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宏偉目標,對自身的功能作用發揮重新定位,把服務鄉村振興作為推動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細化工作措施,系統、全面、穩步地推進學校各項工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汪治,劉紅燕.職業教育類型的時代特性與特征探究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21(04):24-32.
[2] ?趙惠莉,顧棟梁.高等職業教育由管理向治理變遷的發展歷程與內在邏輯[J].職教論壇,2021(02):80-92.
[3] ?任聰敏.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演進、形成原因與未來展望[J].教育與職業,2021(04):25-31.
[4] ?林克松,曹渡帆,吳永強.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職業教育扶貧的回顧與展望[J].職教論壇,2021(03):6-13.
[5] ?陳麗君,曾雯珍.計劃行為理論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動力提升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07):43-48.
[6] ?朱成晨,閆廣芬.精神與邏輯:職業教育的技術理性與跨界思維[J].教育研究,2020(07):109-111+115.
[7] ?孔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困境及創新路徑[J].河北職業教育,2020(05):41-45.
[8] ?朱德全,石獻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邏輯與價值旨歸[J].中國電化教育,2021(01):41-49.
收稿日期:2022-03-15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校級立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研究”(X202101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閆國興(1987- ),男,河北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基層治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