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通過線上方式完成考察,正式認定我國3個傳統農業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別是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位于福建東南部。宋元時期,安溪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符號。該系統同時還具備顯著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等生態功能。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是我國入選的首個游牧農業遺產。早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就有早期居民狩獵和游牧。該系統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等多樣的生態景觀。當地牧民現今依舊堅持傳統游牧生活,通過不斷轉場放牧,讓植被受到保護,水資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牧產品穩定供應和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得到保障。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于河北邯鄲市,始建于元代,總面積21萬畝,石堰長度近萬里,是旱作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數百年來,該系統不僅保留了豐富的傳統作物品種和環境友好的耕作技術,確保了山區惡劣條件下的農業生產發展,還創造了山地梯田景觀,見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倡議的積極響應者、參與者、貢獻者,中國不僅為世界貢獻了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為這一新遺產類型的發掘、保護、利用、傳承貢獻了中國智慧。當前,有的地方將遺產地作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的地進行推介,開發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生態康養等項目,帶動食宿行游購娛等各環節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態與文化保護補償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形成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發展格局,努力將遺產地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價值,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素材解讀
1.鄉村振興。保護、利用、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對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有著重要意義。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生存智慧的集中體現。持續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我們一定能讓農業文化遺產持續煥發新活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文化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才能更好傳承。推進活化利用,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持續挖掘放大其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定能將農業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
適用話題
文化遺產、多元價值、鄉村振興、人與自然、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