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6月末,我國住戶存款規模為112.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0.3萬億元,同比多增2.9萬億元。這一數據明顯高于近年同期,顯示出居民更傾向于儲蓄而不是消費。央行近期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調查顯示,二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3%,這比上季度抬升了3.6個百分點。要解釋居民儲蓄存款意愿大幅上升,需要從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中尋找答案。
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為盡快控制疫情,部分企業停工停產,經濟發展受阻。尤其是3月初,受疫情反復、美聯儲加息等風險事件沖擊,A股出現了較大幅度回撤。從歷史數據來看,我國居民儲蓄意愿的階段性高點也往往對應著經濟增速較低的階段。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居民對流動性的偏好有所上升,風險偏好有所降低,更傾向于選擇減少開支,增加預防性儲蓄,以對沖經濟轉弱與投資收益降低的風險。
上半年,我國居民存款增長幅度較大,還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關。上半年我國還實施了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了重要的現金流支持,增加了實體部門的存款。這其中一部分資金通過工資發放等形式轉移到居民手中。
不過,儲蓄的增加也意味著消費的相應減少。但經濟穩了,就業有著落了,居民對未來就有信心,敢花錢消費,帶動經濟平穩增長。
(摘自《經濟日報》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