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在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通報“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青年群體”就業情況時稱,“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一時間,“摩擦性失業”成了網上討論的熱詞。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摩擦性失業”是經常發生的,并非周期性出現的,也不是供求結構不匹配導致的。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青年群體更多面臨“結構性失業”,也會面臨“摩擦性失業”。
他介紹,從學校畢業走向社會,暫時沒有找到工作,這是正常人員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失業,屬于摩擦性失業。又如,當有人想換工作,又暫時未找到工作,這也屬于摩擦性失業。已經工作的人因摩擦性失業,也會擠壓新入職場大學生就業機會。現實困境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供求之間不匹配,這是結構性失業。有些地方“擠破頭”,有些地方可能存在嚴重“用工荒”。他認為,應該根據不同類型失業加強就業指導,重點應放在提供準確、充足信息及求職技能培訓上。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