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吃什么》
李舒 著
中信出版集團
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乾隆皇帝收到報告,他的荔枝熟了。
這些荔枝樹并不是在宮里種的,而是由福建巡撫吳士功進貢的,共有58棵,每一棵裝在一個桶里,太監們細細數過,共結果220顆。六月十八日這一天,有36顆荔枝熟了。
根據宮里的規矩,太監們“拿10個進宮供佛,其余隨晚膳后呈進”。乾隆皇帝看了看,下了一道旨:“明日早膳送。欽此。”為什么當天晚上不吃?這是一個謎。有一種可能是,荔枝太珍貴,乾隆皇帝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分配。
第二天吃完早飯,御茶房進呈了40顆荔枝——除了前一天采下的36顆,還有當天早上新摘下來的4顆。
乾隆皇帝終于做出決定:先恭進皇太后2顆,又差御茶房首領蕭云鵬送給撫養過他的皇祖溫惠皇貴太妃(康熙之妃)和裕貴妃(雍正之妃),每位1顆;剩下的賜給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每位1顆。
皇后、貴妃們每人才能分得一顆荔枝,我比她們幸福。
漢代皇帝讓人在長安種植荔枝,卻始終不結一果。到了北宋,宋徽宗想要吃新鮮的荔枝,權臣蔡京決定將小株的荔枝栽在瓦器中,用船運到汴京。這種方法到了清代,又有了長足進步。
雍正二年,閩浙總督滿保、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說:“荔枝盛產于福建地方,小樹插桶內種植者,官民家中皆有,其味不亞于大樹所產者,此等小樹木載船運至通州甚易,并不累及官民,亦無需搬運人夫。是以將臣衙門種植桶內之小荔枝樹,于四月開花結果后,即載船由水路運往通州……于六月初,趕在荔枝成熟之季,即可抵達京城。”
荔枝樹開花結果之后上船,走兩個月水路,到了京城,正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