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澍 藍秀楠
天下荔枝“以閩中為第一”,北宋蔡襄說:“福州種植荔枝最多,延迄原野。”自宋迄清,福州貢荔的記載不絕于史。經過千百年的城市變遷,今天福州城區內依舊保留了相當規模的荔枝樹,一入盛夏,紅彤彤的荔枝不僅為城市增添了美景,也讓福州市民、游客大飽口福。
說到福州的古荔枝樹,不少人或許會想到西禪寺內的那株宋荔。每到“夏蟬鳴荔枝紅”的盛夏,西禪寺的千年宋荔便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漫長的時光里,這株宋荔先后經歷過4次枯榮,主干中空,只剩一層樹皮供給營養,每年如期綠葉滿枝,碩果累累,被視為奇觀。
今天,西禪寺內報恩塔、觀音閣、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位置仍有登記在冊的7株古荔枝樹,每年如約結出閩荔中最“香艷”的“十八娘”荔枝。蘇東坡曾在《減字木蘭花》詞中寫道:“閩荔珍獻,過海云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似當年十八娘。”這里的“十八娘”指的就是“十八娘”荔枝。相傳其名來自閩王王審知的第十八個女兒。其果實深紅纖長,如少女之態。
西禪寺所在的地方,古稱怡山。“怡山啖荔”是福建荔枝文化史上的一大雅事。自明代開始,每當蟬鳴荔紅時節,寺僧就邀請城內文人雅士舉辦荔枝盛會,稱之為“開園”大會,并訂有“紅云社約”,參加者須日啖荔枝八百顆,才算合格。清康熙年間,著名學者朱彝尊曾兩度自京抵西禪寺嘗荔。現代作家郁達夫于1937年夏也曾到西禪寺品荔,留下“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的詩句。
“怡山啖荔”詩會曾一度中斷。從1988年開始,西禪寺與福建省詩詞學會一起恢復“怡山啖荔”詩會,延續至今。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二梅書屋里,有一株根抱假山石的古荔枝樹。據說有約300年的歷史。這株古荔枝樹結出的荔枝,是福州地區的“蛀核”名品。其核小如丁香,色澤紅艷,汁多味甜。
森林公園內的荔枝園占地300畝,共有700多株荔枝樹。品種多是福州本地的狀元紅,部分是莆田的元紅、廣東的妃子笑、廣東黑、漳州的蘭竹等品種。 (摘自《福州晚報·海外版》7.18管澍、藍秀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