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蚯蚓生長了數億年。原本,影響它們生長的最重要因素是溫度與降水,現在,人類用科技橫插一腳。用一種叫“地龍儀”的設備捕捉蚯蚓,一天電兩三百斤不在話下。電捕蚯蚓的人說,中國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它。在保護生態與保護健康同樣備受關注的當下中國,野生蚯蚓被推至輿論焦點。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
捕捉到的蚯蚓,開肚、沖凈、曬干,然后被賣到中藥材市場。在那里,它被稱為地龍。它是一味被收錄在《中國藥典》的中藥,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用。
盡管農民們都知道,蚯蚓的存在有益于土壤,但對很多農村人而言,很少有掙錢的辦法比電蚯蚓來得更快、更輕松。20多年前,河南商丘農婦劉玉蓮第一次接觸“蚯蚓產業”時,捕捉是靠鋤頭挖,開肚用刮胡刀片,再晾曬在地板上,蚯蚓干大約20元/公斤。20年來,地龍的價格翻了10倍,2021年,市場價一度漲至275元/公斤。“地龍儀”的出現使得蚯蚓捕捉更加高效,一個電瓶,兩根線子,插在地上,蚯蚓馬上爬出來了,看著讓人頭皮發麻。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打工打工,兩手空空,不如在家,蚯蚓加工。”那些收蚯蚓的商人,在網絡上打出極具吸引力的口號。他們視“蚯蚓產業”為新的“農村致富路”,稱蚯蚓是“農村土地里的軟黃金”。劉玉蓮旺季一天能收1000斤蚯蚓干貨。
“野外捕捉占比約70%”
“對蚯蚓的利用遠遠不是目前現有的一些報道所說的那樣,中藥在利用,西藥在利用。保健品、化妝品、食品都在用。”一位長期從事自然保護的專家告訴記者,“通過人工飼養繁殖,是可以起到保護野外蚯蚓的。”“要用發展的問題解決保護的問題。”但實際上,從中藥材市場上地龍的來源看,“養殖、半養殖(野外捕捉幼體育肥)占比約30%,野外捕捉占比約70%。”
在貴州威寧縣,檢察官李愛此前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對野生蚯蚓的掠捕。李愛告訴記者,從2021年七八月開始,陸續有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地龍收購商帶著“地龍儀”來威寧,每到一個地方先租老百姓的民房,再把機器發出去。李愛說,去年11月,有護林員、村民向林業局、公安局等部門反映有“有人在山上打蚯蚓”。威寧縣檢察院幾乎在同一時間了解到這一情況,并決定研究“怎么樣依法來處理這樣的情況”,最終他們決定“拯救蚯蚓”,對這個產業鏈條上的人提起“公益訴訟”。
“大概有七八個鎮有這個情況。”李愛告訴記者,在其中一個鎮,多的時候,有六七個老板收購加工野生蚯蚓。加工點負責開肚、晾曬的臨時工多是五六十歲的農村婦女,而外出電蚯蚓的人多是留在村子里的四五十歲的人。從一個外地收購商的發貨記錄上,李愛了解到,該收購商從3月9日到5月31日,從威寧發出1804公斤蚯蚓干品。
“一種惡性的循環”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擔憂的,是蚯蚓的減少給土地帶來的影響。“如果大家都這么弄的話,跟農田的質量就有關系了。農田都沒有蚯蚓了,沒有好的土地怎么能生產糧食出來?”孫振鈞說。其次涉及到生物多樣性的問題。“不僅對這個蚯蚓有影響,對其他的土壤生物,土壤線蟲、土壤螨類,還有蜘蛛等。”
此前,不少媒體在報道電蚯蚓現象時,將這種行為描述為“滅絕式捕殺”。一位自然保護專家表示,在他看來,蚯蚓繁殖力極強,生存范圍又廣,“它不像大熊貓數量是有限的。現在還談不上是‘滅絕式捕殺,農藥、化肥(對蚯蚓)造成的傷害可能在地域范圍上會更廣一些。”但在這位專家看來,這種(捕殺)是存在問題的,這是一種惡性的循環。
(摘自《中國青年報》7.20 李強/文)